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棉花暴跌 棉商排隊等死

 

東方早報報導,在嚴重依賴出口的紡織業遭遇寒冬之際,棉花價格近乎自由落體式的暴跌,使得紡織業「生物鏈」基礎——棉花國際貿易的大規模違約風險隱現。今年4月以來,洲際交易所(ICE)棉花國際期貨價格累計跌幅已超過50%,據了解,違約率大概在1%左右,大量客戶正以各種藉口延期付款。

一家國際棉商巨頭的中國代表憂心忡忡地說,「目前看來,棉花的前景還是很暗淡,我們在考慮實在不行,乾脆到樓下去賣衣服……」「我們現在是排隊等死,誰的風險控制做得好一些,品牌控制強,渠道控制做得好,誰就能夠排得靠後一些,就有機會等到下一個春天。」

對於未來的風險,幾乎任何貿易領域的商家都已著手防範。但對於國際棉商來說,由於貿易週期長,許多先前簽訂的合同,隨著棉花價格的暴跌,正逐步暴露在風險之下。

面對棉花價格的暴跌,中國政府緊急出手。從10月21日起,政府以12600元/噸的底價收儲棉花100萬噸,高出市場1600元/噸。但收儲利好未起作用,上周中國棉花期貨出現崩盤走勢。鄭州1月份期貨從14日的1萬2170元下跌到21日的1萬625元,下跌1545元,一周時間內沒有一天反彈,表現為自由落體式下跌,創出歷史新低,中國的現貨報價也創出棉花體制改革以來的新低,最低報價已經跌破1萬元。

「從市場反應來看,此次國家百萬餘噸的棉花收儲並沒有挽回市場的信心,收效甚微。」市場人士稱,「收儲公布之後,收儲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使長期積壓的下跌壓力頓時爆發,促使市場崩潰式下跌。這次崩潰式的下跌,導火索就是從對收儲的期望變成絕望。」

一家來自印度棉商的上海代表透露,「我們現在已經轉移陣地,啟動環保產品的進出口了,做什麼都是做,我們不可能被一個市場品種所套牢。」她說,近期,上海政府出台的5000億元投資中,明確將環保和新能源列入其中,這讓棉商準備轉戰「環保」。

棉花貿易的洗牌也在悄然進行。業內人士透露,國際知名棉商威爾兄弟已宣布不再從事棉花貿易。

【2008/11/26 世界日報】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返鄉務農行路難

  • 2008-11-30 中國時報 【夏瑞紅】

     日前貴版刊登李淑珍〈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一文,提議政府給予技術指導、資金補貼、特別收購,鼓勵失業者歸農,以「幫助青壯人口在農村扎根」,如此「不只是救失業,更能救農村、救健康、救大地,讓社會長治久安。」

     注入新血以復甦農村生機,想來「一舉數得」很理想,但讓我們看看兩位歸農知識分子怎麼說:

     羅傑,大學中文系畢,原從事醫療,兩年前為照顧父親,返鄉繼承農事。「除非具備三條件: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積蓄、人脈,不怕失敗和人家鄙視懷疑的眼光,否則我不建議這樣做。」羅傑認為慣行農業已漸淪入末途,而有機新農業還在艱苦開拓出路,弱勢失業者若輕率投農,等於「拿自己最後一點資產丟進大海」。因宗教及環保信念,他對選擇歸農無怨無悔,但他說自己是用「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摸索了一年,才慢慢看清務農方向;即使如此,未來幾年他也還得繼續練習與債務壓力共處。

     林義隆,原任職科技公司,兩年前四十一歲轉行務農。他說自己雖樂在農事,但並不鼓勵人家這麼做:「若不減少進口外國農產品,從市場面來看,目前台灣蔬果量是過剩。種稻或許風險小一點(收成可儲存),但以有機米來說,種到三甲地又全無天災損失,一年也才賺七八十萬,問題是,有機栽培至少要熬兩三年改善土質,收入極少或根本沒收入;再說,哪裡找三甲地?如今農地破碎,多轉去蓋房子或休耕領政府補助,能租到一兩分就不錯了。而且除非是回老家,否則一般農民很難租地給異鄉人,也擔心人家亂種把地種壞。」

     此外,務農近四十年的合歡山農場副場長廖添仁認為,農業不只要有知識技術,也要懂得配合天時地利,需一段實習歷程才能培養出能力,沒相當準備的人想務農賺錢,成功率極低;若又想做有機,那麼往往兩三天就被雜草打敗了。他提到斗南農會用組織整合農地,提供技術農具資材行銷以招募農人,「生手」透過這種方式漸進歸農,倒比較可行,否則建議暫且把務農當「休閒興趣」就好。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政府為這計畫特別立法,也有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還在媒體、電車上打廣告。筆者旅行日本時就曾遇到I-turn山村定居務農的年輕人,他與妻兒住在村子提供的組合屋,加入香菇種植班,邊做邊學又有工資保障。這種接引青壯人力歸農的方式還滿實際。

     過去失業者「大不了回老家種田」,至少也有飯吃,農村儼然是社會安全瓣、人生避風港,但今人與土地脫節已久,今日農村又「人事已非」,返鄉得面對的不只自我挑戰,農糧政策和時下消費價值觀都是無形大石頭,我懷疑光靠政府「輔導、資助」就能「做活」這條返鄉路。農委會這些年的漂鳥營等營隊,其實就是針對青壯人口歸農的輔導、資助計畫,但返鄉務農仍是行路難!

     (作者為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

農糧署回響》設外銷果園 合法用農地

十二日民意論壇「農產品銷大陸,切不可犧牲生態」一文,提及直航勢必增加甜柿種植面積,造成超限利用土地擴增乙節,由於國產甜柿產區多分布於台中與苗栗等縣海拔六百至一千一百公尺之宜農牧地,除重視生產優質安全產品,並兼顧維護山坡地水土保持,確保國土保安及維護生態環境。

其實為提升我國產水果外銷競爭力,近年選定具外銷競爭力水果輔導設置外銷供果園,供果園所在之農地皆屬非都市土地耕地範圍及都市計畫農業區且合法使用之土地,且依據良好作業規範落實全程品質管理,藉以生產高品質果品,促進外銷。

【2008/12/14 聯合報】

農產品銷大陸 切不可犧牲生態

今年十一月初的「江陳會談」,開啟台灣農產品行銷中國大陸的新契機。日前馬總統到台中縣了解水果採收情形時,除了自己掏腰包買下十八盒甜柿,還說政府早就在規畫海運直航,而且會做到「台灣早上採甜柿、大陸後天上早市」的目標。

以全球布局的理念來促進兩岸農業貿易的擴張,的確是創造台灣農業第二春的重要措施,但是政府在輔導農產品的種類與種植地區的選擇必須審慎。

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中部山區是逢雨必成災,而其所延伸之土石流災害,更是令人怵目驚心。政府官員如此賣力為溫帶水果促銷,孰不知在比出大拇指說「讚」時,不知不覺的已種下「以犧牲台灣生態環境與人民生命財產為代價來換取大陸農產品市場」的禍源。

目前甜柿的主要生產地集中於中部海拔七百至一千三百公尺的山坡地上,台中縣是甜柿的主要產地。因為甜柿在果實生育期間需有一定的氣溫條件才能完全脫澀,果實成熟期的日夜溫差最少在攝氏九度以上,果實成熟度才能提高,且果色鮮豔,台灣中部高海拔之山坡地較適宜。

但是根據農政單位的查報資料,目前中部地區約有百分之十的紅柿種植面積是超限利用。當農民說,如果能夠直航,台灣甜柿可延後採收,會更具備與大陸原產及日本進口的甜柿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換言之,直航勢必增加甜柿種植面積,那麼農政單位就必須負起嚴格禁止農民在山坡地與林地上超限種植甜柿把關的責任。

回顧過去,台灣有太多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搏命式」出口教訓。例如政府為了照顧榮民,在梨山地區超限利用種植蘋果,使德基水庫優養化嚴重,讓經濟部趙前部長親自帶隊上山取締,砍伐蘋果樹。

台灣大量鰻魚出口日本,讓日本人吃肉美價廉的烤鰻魚,造成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卻讓漁民的住家與祖墳長年淹沒在水中。台灣大量出口豬肉到日本,造成重要水源及河川汙染,讓日本人吃最好的冷藏豬肉,卻使台灣人民喝汙染過的自來水;「所幸」台灣爆發口蹄疫而減產,讓台灣河川得以喘息。

當今,台灣有許多稻田因加入世貿組織而休耕,農政單位如何以開拓大陸市場來有效利用休耕農地,並審慎管理山坡地的開發與利用是當務之急!否則讓溫帶水果與茶葉在山坡地與林地上超限利用擴大,造成台灣農民種植最好的溫帶水果與高山茶供大陸「尖端消費群」享用,卻使台灣人民生活在土石流威脅的陰影下?難不成在數年後,政府又要編列大筆的補償金,由政府官員帶隊上山去砍伐果樹?

【2008/12/12 聯合報】

全台唯二糖廠 明年可能剩1座

  • 2008-12-03 中國時報 【周曉婷、許素惠╱綜合報導】

     製糖業成夕陽工業,台糖從全盛時期全台四十幾座糖廠,到今年僅存雲林虎尾及南縣善化兩座糖廠仍在製糖,兩處碩果僅存的糖廠九七/九八年期製糖作業選在二日同時開工,將持續到明年三月底,據悉,台糖已在評估明年是否再關一處糖廠,屆時是虎尾、還是善化糖廠吹熄燈號,命運未卜。

     虎尾糖廠二日炊煙裊裊,白色煙霧和著一股糖蜜味道瀰漫小鎮,五分小火車又忙碌地穿梭過虎尾心臟地帶,榨糖期正式開工。工期長一百廿天,預計明年四月一日完成所有製糖包裝

     「小心火車!」廠方提醒民眾製糖期間行經小火車平交道,可得停、看、聽。而這全國僅存的運蔗小火車,也成為地方絕無僅有的特色。

     善化糖廠廠方指出,去年為止,台灣還有雲林虎尾、嘉義南靖及南縣善化等三處糖廠,今年南靖已停止製糖,全台原料甘蔗分別送往善化糖廠及虎尾糖廠,善糖原料甘蔗量由去年十八萬八千七百公噸,增產至廿八萬兩千餘公噸,可生產約兩萬五千七百餘公噸二砂糖,若加上虎尾糖廠產製的二砂糖,今年全台本土產製二砂糖產量約五、六萬公噸。

     台糖評估製糖產業前景,明年極有可能再關一處糖廠,善化糖廠此次開工製糖是否成為絕響,令許多老台糖人關心不已。

護虱目魚 架防風棚保溫

強烈冷氣團南下,台南縣養殖漁民陳榮奮昨天在魚塭北側加裝防風布,為養殖虱目魚禦寒。

強烈冷氣團南下,各地氣溫明顯下降,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預報,台南沿海空曠地區清晨可能會出現攝氏11度以下低溫;台南縣沿海鄉鎮養殖漁民昨天已在魚塭北側架防風棚或圍籬,防範寒害。

昨天起天氣變冷了,這波大陸冷氣團強度比上一波更強。昨天上午養殖漁民陳榮奮忙著在將軍鄉長沙村的魚塭北側加裝防風布,陳榮奮說;「氣溫變冷氣,虱目魚怕低溫,要加裝防風布保溫」,以防萬一。

部分漁民抽取地下水為魚塭加溫防寒,陳姓養殖業者說,還好昨天上午、下午都曾出現太陽,對養殖水產不會造成很大威脅,不過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台南縣區漁會人員提醒養殖漁民,沿海空曠地區因輻射冷卻效應,在寒流來襲時,業者應該密切注意魚塭溫度,以免魚凍死。

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人員指出,大陸冷氣團南下,中央氣象局發出低溫特報,預估這波低溫會持續到29日、30日;這幾天沿海空闊地區在清晨會出現11度以下低溫,白天溫度在20度以上,日夜溫差大,養殖漁民應防寒害。

【2008/11/28 聯合報】

二期稻減半 米價每斤漲2.4元惹罵聲

今年二期水稻歉收產量減半,米商近一周來收購溼穀每台斤10元提高為11元,溼穀創有史以來天價;米商因收購成本提高,米價每台斤漲2.4元,稻農認為米價漲幅合理,但消費者大罵漲幅高。

台南縣後壁鄉農民張慶隆說,往年二期水稻每分地收成約1300至1400台斤,今年二期作因孕穗成長期遇到薔蜜、辛樂克颱風,無法結穗,每分地產量不到700台斤,較往年減半。

米商張柏堯表示,往年收購二期作溼穀價格最高為每台斤10元,7天之前在後壁鄉收購二期作溼穀價格為每台斤10元,由於產量實在太少了,收購溼穀價已提高為11元,為有史以來天價。

張柏堯說,因溼穀收購成本提高,且稻穗不飽滿,碾米量減少,米價10公斤價格在一周前由360元調漲為400元。

消費者范慶霖不以為然說,米商收購的每台斤溼穀只增加1元的成本,但米價每公斤漲4元,換算成台斤漲2.4元,多漲了1.4元;米價並非不能漲,但米價的漲幅比米商收購溼穀漲幅高太多,不成比例,消費者永遠當「冤大頭」。

「溼穀價格差農民罵,米價漲換消費者罵,沒有兩全其美的」,張柏堯無奈地說,米價漲,政府可能釋出進口米,又有誰體諒米商的風險。

【2008/11/21 聯合報】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全台首座 銀川無基改農區成立

銀川有機米產區為全台首座「無基改農區」,主婦聯盟基金會理事長胡雅美(右二)等人昨天下午前來揭牌,象徵跨進新農業時代的意義。
記者田俊雄╱攝影

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和銀川永續農場等單位,昨天下午成立全台首座「無基改農區」,銀川有機米產銷班班員宣告他們不只種植有機米,還要種植不受基因改造污染的稻米。

主婦聯盟基金會理事長胡雅美指出,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不僅危害環境生態、人體健康,就連美國基改稻米污染事件,也引起恐慌,許多美國米進口國紛紛轉買泰國米。此外,香港、北京等地傳出有基改稻米,歐洲從中國進口米製品也出現基改稻米。

反觀,當前歐盟共有16個國、87個區域,加入「無基改歐洲」運動;日本也有24縣、1994個農戶加入「無基改生物區域運動」,主要目的是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守護環境。

銀川永續農場負責人賴兆炫說,銀川永續農場面積197公頃,每公頃生產1萬斤有機米,是台灣重要的有機米產地,銀川永續農場宣告拒絕種植任何基改作物,未來要與國際潮流接軌。

農友們說,花蓮縣推動無毒農業深受好評,若能持續推廣讓花蓮成為「無基改」的縣市,對未來農業生態及無毒農產品市場有莫大助益。

昨天下午富里鄉國小學童表演行動劇,展示基因改造食品與非基因改造食品的差別,讓他們認識基因改造農作物的問題;產銷班班員還帶領學童下田,收割稻米與播種綠肥油菜,象徵將台灣永續農業傳承給下一代,別具意義。

【2008/11/29 聯合報】

鏢旗魚射尾巴 一天3尾算豐收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個個海上鏢旗魚工夫了得。
記者羅紹平╱攝影

台東縣年度盛事成功鎮旗魚季21日將登場,但鏢旗魚的體驗過程卻並非每個人都有辦法參加。新港區漁會常務監事尤英同以過來人的經驗說,鏢旗魚須眼明手快,短短2、3秒內就要決定是否射鏢,「旗魚中鏢後才是開始要和旗魚海中搏鬥的時候」。

新港區漁會指出,近年來台灣漁場魚獲量多數明顯減少,不過成功漁場旗魚交易量都在500萬公噸以上,交易金額近億元。好吃的旗魚需要有高超的捕魚技巧,成功鎮漁民使用傳統鏢旗魚,難度、危險性都高,但鏢得的魚身完整,比較確保肉質鮮美。

有47年以上鏢手經驗的常務監事尤英同說,鏢旗魚並非刺中魚身就好,須對準旗魚尾巴肉少的地方,儘量維持魚體完整,拍賣價格才會高,只是旗魚躍出水面的時機稍縱即逝,得手機會小,若一擊不中,旗魚就會遠遠逃開,一天鏢到3尾以上就算豐收,老資格鏢手也免不了空手而回。

70歲尤英同說,他曾1天鏢中12尾旗魚,不過近年鏢旗魚愈來愈困難,好鏢手也要有好體力,否則出海就因風浪太大吐到暈。

區漁會理事長李榮隆指出,旗魚巨大,動輒長3公尺、重達百公斤,很難捕撈,最好就是鏢旗魚,常須冒險在6級以上風浪出海,鏢槍手握10公斤以上的鏢槍,考驗意志力和耐力。旗魚被刺中,會以全身力量掙脫,如沒有很強的力量控制鏢槍,鏢手可能會被扯入海中,只要控制住,沒多久旗魚就會失血過多脫力。

【2008/11/18 聯合報】

前導黑毛落網 烏魚群不遠了

梧棲漁港漁船連日來,捕獲不少烏魚,野生烏魚每公斤約300元,烏魚子每公斤約千元,烏魚腱、烏魚膘每台斤也要6、700元,統稱「烏魚三寶」,民間稱為「烏金」。
記者苗君平╱攝影

梧棲漁港的不少漁船,連日來在北部海域捕到不少烏魚,還有烏魚汛期的前導魚─「黑毛」,研判烏魚群今年可能提前到來,準備大顯身手,前往圍捕。

漁民莊富雄等人表示,以往烏汛期都是在冬至前後10天左右,近年來地球暖化,汛期不定,加上大陸漁民濫捕,數量大為減少,本省漁民只能不斷往北捕,希望搶得先機。

他表示,雖然本月初有漁民曾捕獲數十條烏魚,但體積瘦小,應該是徘徊在港內的「港口烏」,正港野生烏應該還沒有洄游到台灣沿海,但最近傳來捷報,有梧棲漁港的漁船,在桃園、新竹等地外海有所斬獲。

他說,這次還連帶捕獲「黑毛」,根據漁民經驗,「黑毛」是烏魚的先頭魚,只要捉到「黑毛」,烏魚群就不遠了,果然最近每天都捕獲百餘尾烏魚,雖然數量還不是很多,但可說是今年的好兆頭。

他表示,野生烏魚每公斤不分公母約300元,烏魚子每公斤約千元,烏魚腱、烏魚膘每台斤也要6、700元,被稱為「烏魚三寶」,是民間所認為的「烏金」。

他又表示,烏魚三寶被取走後,俗稱「烏魚殼」,雖然每台斤只有7 、80元,但肉質鮮美,無論煮湯或清蒸都很美味,是消費者不錯的選擇。

【2008/11/24 聯合報】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農發基金 中央6年收6億

回饋金收益 全數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地申請變更應繳交回饋金,農委會表示,多年來已有6億多元回饋金撥付到農委會的農業發展基金;這次重新修正免繳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範圍後,雖會增加基金收益,但這些錢仍全數做為農業發展和農民福利之用,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委會企畫處表示,根據農發條例第10條規定,農地變更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分別撥交各二分之一,給中央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設置的農業發展基金,地方政府如果未設農發基金專戶,則由中央的農發基金代管。從91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實施至今,光是在中央收到的農地變更回饋金,就已有6億多元;至於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的回饋金,估計也有數億元。

開發事業性質不同 繳交比率也不同

官員表示,農地變更回饋金的繳交標準,是依開發事業性質的不同,應繳交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至15%不等。其中以變更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農地最高,申請人要繳交當時公告現值的15%做回饋金。

開發遊樂區、加油站
變更面積40%土地公告現值12%

另外,如果是申請變更農地開發成遊樂區時,也要以變更面積的40%乘上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2%,做為回饋金計算基準。如果是宗教建築,則要以變更變面積的六成,再乘上公告現值的12%來繳交回饋金。

交通事業的回饋金基準也很高,例如變更農地開發汽車駕訓班、客(貨)運站、停車場等,則要依變更面積的公告現值10%繳交。

開發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
只需繳交土地公告現值3%

但官員強調,為了鼓勵農漁業的發展,農地如果是申請變更做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就只要繳交公告現值的3%,做為回饋金。農委會這次取消45個免繳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就會同時協助輔導這些鄉鎮的開發業者或農漁民,未來多開發農漁業相關產業,就不必繳交太沈重的回饋金。


【2008/12/16 聯合晚報】

45個鄉鎮開發 要開始交回饋金了

全台剩42鄉鎮有優惠

有鑑於部分偏遠鄉鎮日益開發,農委會大幅修正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遍遠鄉鎮範圍。全台原有85個鄉鎮農地變更免繳回饋金,農委會最近完成修正草案,45個鄉鎮被刪除,開發業者在當地不再享有優惠;但苗栗縣也新增兩個鄉鎮,農地變更可免繳回饋金。

農委會最快下周正式公告實施,全國免繳回饋金鄉鎮,只剩42個。一旦實施後,被刪除的45個鄉鎮,包括建築、遊憩、交通、宗教或公共建設等開發案,申請變更農地時,業主都必須配合繳交農地變更回饋金,不再享有優惠。

南投、花蓮全被刪掉

修正草案初步定案,原本85個免繳回饋金的鄉鎮,有45個將被取消。其中南投全縣原有的8個鄉鎮,花蓮全縣原有的12鄉鎮全數都被刪除;雲林縣從18個鄉鎮刪減成6個;台南縣也從10鄉鎮減剩4個。苗栗縣則是新增兩處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分別是南庄鄉和獅潭鄉。官員說,主要是苗栗縣政府考量地方發展需要,加上這兩地鄰近原住民聚集地區,縣府決定開放免繳回饋金。

過度開發 還要獎勵?

農委會企劃處表示,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農地變更時,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但為鼓勵與協助偏遠與離島地區開發,中央主管可指定偏遠與離島範圍。農委會於91年4月依法公告全台14縣的85個偏遠鄉鎮,農地申請變更使用時,可免繳回饋金。

官員說,取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措施,雖可能增加開發業者的成本負擔,但這是各地縣政府通盤考量縣內的產業政策和經濟需求,認為部分鄉鎮不需要也不應該再鼓勵開發。例如中部、東部某些鄉鎮,這幾年早已積極開發,業者大舉興建民宿和遊樂場,觀光客也大量湧入,政府沒有必要再給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優惠。

城鄉差距小 不另優惠

但六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普及,鄉鎮開發案不斷增加,農委會考量部分地區的城鄉差距已大幅縮小,不適合再被視為「偏遠」,業者不應再享開發優惠。因此從今年下半年起,請各縣政府評估縣內的經濟發展、保育需求、產業政策和人口發展,全面檢討85個偏遠鄉鎮是否繼續適用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

【2008/12/16 聯合晚報】

藍山咖啡豆 不見大買主

咖啡名品同樣難逃金融海嘯的衝擊。舉世聞名的牙買加藍山咖啡豆種植農民表示,兩家最大的買主無緣無故地抽腿,讓他們的產品求售無門。

牙買加咖啡種植農協會發言人席蒙說,政府經營的華倫福特公司 (Wallenford)與民營的咖啡交易商公司 (Coffee Traders)停止採購已超過一周。席蒙17日說:「許多買主都在這個時候抽腿,這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事。」

農業部長杜福頓說,華倫福特公司下周就會恢復採購,但他絕透露中斷進貨的緣由。總部設在京士頓的咖啡交易商公司,也未針對報導表示意見。

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原物料出口行情暴跌,拉丁美洲國家的出口商所得跟著急速萎縮。牙買加農業公會會長葛蘭特說,華倫福特公司正面臨「考驗」,但他不願詳述細節。

牙買加去年出口約1.5萬公噸的藍山咖啡,華倫福特與葛蘭特所屬的Mavis Bank中央工廠包辦其中的45%出口量。藍山咖啡有85%輸出到日本,其次的主要買主是英國與美國,每年可為牙買加帶來3000萬美元的收入。

【2008/10/19 聯合晚報】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棉花暴跌 棉商排隊等死

東方早報報導,在嚴重依賴出口的紡織業遭遇寒冬之際,棉花價格近乎自由落體式的暴跌,使得紡織業「生物鏈」基礎——棉花國際貿易的大規模違約風險隱現。今年4月以來,洲際交易所(ICE)棉花國際期貨價格累計跌幅已超過50%,據了解,違約率大概在1%左右,大量客戶正以各種藉口延期付款。

一家國際棉商巨頭的中國代表憂心忡忡地說,「目前看來,棉花的前景還是很暗淡,我們在考慮實在不行,乾脆到樓下去賣衣服……」「我們現在是排隊等死,誰的風險控制做得好一些,品牌控制強,渠道控制做得好,誰就能夠排得靠後一些,就有機會等到下一個春天。」

對於未來的風險,幾乎任何貿易領域的商家都已著手防範。但對於國際棉商來說,由於貿易週期長,許多先前簽訂的合同,隨著棉花價格的暴跌,正逐步暴露在風險之下。

面對棉花價格的暴跌,中國政府緊急出手。從10月21日起,政府以12600元/噸的底價收儲棉花100萬噸,高出市場1600元/噸。但收儲利好未起作用,上周中國棉花期貨出現崩盤走勢。鄭州1月份期貨從14日的1萬2170元下跌到21日的1萬625元,下跌1545元,一周時間內沒有一天反彈,表現為自由落體式下跌,創出歷史新低,中國的現貨報價也創出棉花體制改革以來的新低,最低報價已經跌破1萬元。

「從市場反應來看,此次國家百萬餘噸的棉花收儲並沒有挽回市場的信心,收效甚微。」市場人士稱,「收儲公布之後,收儲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使長期積壓的下跌壓力頓時爆發,促使市場崩潰式下跌。這次崩潰式的下跌,導火索就是從對收儲的期望變成絕望。」

一家來自印度棉商的上海代表透露,「我們現在已經轉移陣地,啟動環保產品的進出口了,做什麼都是做,我們不可能被一個市場品種所套牢。」她說,近期,上海政府出台的5000億元投資中,明確將環保和新能源列入其中,這讓棉商準備轉戰「環保」。

棉花貿易的洗牌也在悄然進行。業內人士透露,國際知名棉商威爾兄弟已宣布不再從事棉花貿易。

【2008/11/26 世界日報】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台灣茶第一堂課 頂尖茶人教你喝茶一定要知道的事!》書序

  • 2008-12-03 【作者╱陳煥堂、林世煜】

    作者序──解放福爾摩沙烏龍茶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被喝得最多的飲料全球年產量已經超過三百多萬噸。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全發酵的紅茶,百分之八是不發酵的綠茶,剩下的百分之三是所謂「半發酵茶」,就是我們通稱的「烏龍茶」,年產量不到十萬噸。除了近年在越南和印尼,有少量新闢茶園之外,產地集中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和台灣台灣年產兩萬多噸,略占全球烏龍茶產量的一半。烏龍茶自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揚名世界,而且與「福爾摩沙」密不可分。「Formosa Oolong Tea ──福爾摩沙烏龍茶」,象徵無酒精的香檳,軟性飲料的極品,廣受全球茶市場的喜愛。自晚清開港,歷經日治到國民黨政府初期,茶葉一直是台灣外銷創匯的首位,台灣的茶,絕大部分賣到國外。但自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發泡並起飛以來,這二萬多噸烏龍茶,都是我們自己喝掉了。當其聲名如日中天的時代,外銷三箱,總重四十五公斤的「東方美人──白毫烏龍茶」,可以換一棟「樓仔厝」。那樣的天價,大概只有極盛期的英國王室買得起。到了一九八○年代,台灣島上蓄積的財富,已足以誇其鄰里,得到「特等獎」的比賽茶,動輒數萬元一斤。這種行情,除了黑金、民代和「田僑」之屬,我們尋常百姓,恐怕無以問津。隨著茶價飛漲,飲茶的身段、姿勢和道行,當然也日趨考究。本土型的「聞人」,最愛在他的「透天厝」一樓大廳,擺下巨大原木桌椅,小杯品飲,暢論「南北二路」英雄豪傑,或者綁樁布腳,或者分潤調度。另有新興都會型的茶藝館風格,主其事者,男的著唐衫道袍,女的一襲鳳仙裝,都善能談玄說怪,講佛論命。頗有欲問已「忘茶」的效果。市場消費力既然興起,茶的種植與製作,自然也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海拔高度,和比賽得獎等第兩者。國際紅茶界,通常將印度和錫蘭等產地,茶園海拔超過一千兩百公尺者,稱為高山茶;台灣因為緯度略高,一千公尺以上就算數了。以台灣目前的市況來看,中海拔茶區的批發行情,大約等於茶園的海拔高度。換句話說,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茶園,其茶乾批發價一斤便約有一千六百元之譜。雖據研究指出,在這個高度以上,茶的品質不再隨著種植高度遞增而升級,但有趣的是,在這個高度以上,茶價卻飛速飆起,飆到二千六百公尺的世界最高茶園時,茶價已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想望。至於「比賽茶」,尤其是近十年來的比賽茶,則印證了「公權力」和「公信力」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台灣茶業界的耆老普遍認為,比賽茶的評審風格,是造成烏龍茶綠茶化,失去半發酵茶特色的原因。評審講究茶葉外型緊結如珠,無形中引導茶農採摘成熟度不足的嫩芽,並在製程當中,輕易混過萎凋、靜置、攪拌之間的發酵過程。結果是茶湯淡而無味,容易流於苦澀,以致近來漸有烏龍傷胃之說。到目前這個世紀交替的時代,二十年前略嫌誇張的「膨風」心態,已慢慢沈澱到基本面。我們想不擺譜,順心適意地喝杯烏龍茶,反倒發覺如入五里霧中。台灣人種茶製茶一百五十年,前一百三十年自己喝不到,後二十年又貴得喝不起。如今茶價漸平,但走進茶行茶館,看架子上琳瑯滿目,聽老闆舌燦蓮花,陡然驚覺對這烏龍之為物,實在莫宰羊。於是很多人怯生生地問,一餅「普洱」多少錢,聽說普洱不傷胃,是不是?真是的,茶業之為台灣現代開發史最璀燦的一頁,早已為人淡忘;茶之為世人最常喝的飲料,也為我們所不察;而烏龍之為台灣「國飲」,又有多少人能說得清幾分!你喝烏龍茶嗎?是買便利商店的罐裝微甜烏龍茶,還是喜歡自己買自己泡自己喝?你愛小壼小盅,還是馬克杯牛飲?你都喝些什麼茶?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東方美人,還是新近崛起的「高山鐵觀音」?你愛高山氣、還是焙火香?清淡或是濃郁的口味?人說「春茶作香,冬茶作水」,你可都歡喜?你堅持「一槍兩旗」,非手採不喝,還是一杯在手,不覺就哼起來說:「香秀水幼,味清旗明」?你都到巷口那家茶行,還是迪化街的老店買茶?也許,你說你的茶是管區的「刑事」,前幾天向你推銷的......真是矇查查!「開口洋盤閉口相」,不如買盒紅茶包,拿紙杯沖出來待客算了。真是的,那些種茶、製茶、賣茶的,把一條烏龍嚴嚴整整地裹起來,籠罩在神秘、玄妙、難解之中。「福爾摩沙烏龍茶」,曾令世人迷戀,如今倒教我們自己迷惑不已。這一條百年烏龍,已到了加以解放,還其本來面目的時候了!這烏龍兩字,含義混沌豐富。名稱的由來,自原產地就染上各種傳奇色彩。它指的可能是茶樹品種,如台灣當家的青心烏龍;不過嚴格地說,是專指「半發酵茶」的特稱。

    半發酵茶貴在採摘適度成熟的茶菁,經過適度的發酵,使其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形成千姿百態的迷人香氣與滋味。烏龍茶的製程繁複,推究起來,可能是近兩百年才逐漸發展成熟。其變化之難以掌握,和熟練技術工人之難以培養,可能是導至產區和產量侷限的原因。

    做為一個當代台灣茶人,訪問故舊,共同檢視那一頁台灣茶業滄桑;又遍訪茶山,發願振興台灣烏龍,難免胸懷某種和這塊土地共存共榮的情感。

    或在坪林,看蒼老佝僂的身影,伏在萎凋架上輕輕翻動;或在北埔,看烈日下古稀的婆婆,一葉一葉地採摘蟲蛀的細芽;或者在凍頂,看年輕的師傅,汗水淋漓地包揉做球。有時不免覺得,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人間罕有的烏龍茶區,在廣袤的「照葉樹林帶」,全球茶樹生長之地,我們得以享有半發酵技術所帶來,極致的香氣和滋味。

    一百五十年來,這條烏龍曾經意氣昂揚,如今卻有蒙塵受困之難。我們心有戚戚,想要解其束縛,還其清朗。我們揭開「茶學」的面紗,盼望種茶、製茶、賣茶的茶人能再「照起工」悉心精製、嚴格品管;買茶、泡茶、喝茶的消費者也能安心適意,在日常起居之間,怡然於品飲賞識的妙趣。

    認識烏龍,認識台灣,一段從烏龍起家的台灣演變史;我們喝烏龍,彷彿和自己,和歷代開台祖先對話,也像為來者留下龍種。而本書,但願能為「福爾摩沙烏龍茶」,做個腳註!

台灣茶第一堂課 頂尖茶人教你喝茶一定要知道的事!》書摘

  • 2008-12-03 【作者╱陳煥堂、林世煜】

    茶路天涯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被喝得最多的飲料。全球年產量已經超過三百萬噸。

    其中, 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全發酵的紅茶,百分之八是不發酵的綠茶,有百分之三是「半發酵茶」,就是我們通稱的「烏龍茶」,這「一小撮」半發酵茶,大部分種在福建、廣東和台灣,而大部分也都在當地喝掉。台灣的烏龍茶,在其中占有翹楚的地位。

    中國的雲南省,一個與台灣阻隔遼遠之地。泥濘濕滑的土路,穿過綿延的山嶺密林,對行旅而言,難於上青天。當代「文明」世界可能記錄說,某某探險家在某時某日,在彼處「發現」了某個失落的世界。這只該是「我們」這些外鄉人的看法吧!

    「他們」當地的土著,第一眼看到裝束怪異的探險家時,心裡的驚訝,恐怕不是什麼「被發現」的、得救的雀躍。至少,就如今風行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咖啡、可可、茶──而言,當地人才是撒種、繁衍,並傳播「茶」福音的源頭。

    所以說,茶書上都記載著雲南當地的世界三大古茶樹:其一,南糯茶王,樹齡八百年;其二,巴達茶王,一千七百年;和不知活了多久的邦崴茶王。當地人說,他們種茶已經種了五十五代。

    前去「探險」及「發現」的漢人學者便說,那大約是在敝國的三國時代,敢情是蜀國的諸葛孔明在七擒孟獲之際,以德服人,傳入農耕科技,才會將野生茶樹馴化,終而遍植神州,德被世界吧。

    這茶之為物,拉丁學名是Camellia Sinensis,原生地是東亞的「照葉樹」森林帶,也就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往南擴展到印度的阿薩姆,往北到雲南,接著曳洒往東,遍及中國的江南、印度支那半島、台灣,和日本

    這一片森林多為常綠樹,樹葉表面光滑,所以稱為照葉樹。居住在這廣袤森林帶的民族,不論是漢是蕃,不約而同地把生長其中的茶葉,拿來加工,或吃或喝。

    這些吃茶或喝茶的民族,也四向遷移,部分來到台灣定居,又從台灣飄洋過海,遍布到南中國海和南太平洋各島。當代人類學家泛稱之為「南島民族」(Malayo-Polynesian),在台灣,則是平埔和高砂原住民的祖先。

     或許茶種的飄移,比人種的流動還要早些。無論如何,他們都渡過了黑水溝,在台灣住下來。當漢人「發現」台灣之後,就有了「蕃」人喝茶的紀錄。西元一七二三年出版的《赤崁筆談》,曾提到「水沙連」──今埔里、日月潭、水里、竹山等地產茶,每年有漢人通事入山採製。這些山茶,或稱為野生茶,目前還找得到。

    事實上,埔里的眉原山,還有一處「原始茶樹野生林保護區」。至於原住民如何食用、飲用,或將茶作為藥用,我們所知不多了。

    事實上,茶葉的栽種、加工、精製,以及因製茶、飲茶而產生的科學和藝術成就,得歸功漢民族。早在一千二百年前,唐朝統治中國之時,就有陸羽寫成一本《茶經》。

    陸羽自小孤苦,被送進廟裡當小和尚,又逃出來學唱戲,演小丑、「搬布袋戲」、變魔術;長大後受貴人賞識,讀書作官遊山玩水,精研茶道並品題各處名泉。他寫的《茶經》,論茶的起源和栽培,採製的工具,蒸菁的技術,烹飲的器皿,煮茶、飲茶的方法,茶的掌故、產區、事略和圖譜。

    這是一本茶百科全書。整整一千年後,英國人在印度阿薩姆種茶,就將《茶經》翻譯,並深入探討,把它當作「教科書」。這是歷來所知的,文明史上最老的、實用的「現役」教科書。

    這個茶的「文明化」過程,在台灣也是一樣。原來的野生山茶,據《淡水廳志》所載,「性極寒,蕃不敢飲」者,和我們今日的茶是不同的兩回事。如今的茶,不論品種、製法、茶人、茶文化,都是近代漢人入台移民史的核心之一。

    台灣的漢人移民,以閩粵兩地最早最多,種茶、製茶、飲茶的習慣,也像兩地一樣,以半發酵茶為主。盛行於中國其他廣大茶區,不發酵的綠茶,就不曾在台灣成長過。

    一直到今天,茶文化和茶市場,早已廣被全球,年產量約三百萬噸,其中百分之八十幾是全發酵的紅茶,百分之八是綠茶,只有百分之三是半發酵茶。這「一小撮」半發酵茶,大部分種在福建、廣東和台灣,而大部分也都在當地喝掉。

    對台灣住民而言,這就是「唐山公」帶來的文化。我們種的、喝的,像烏龍、包種、鐵觀音,或者東方美人,都是半發酵茶。那些穿著鳳仙裝,正襟危坐,用小壺小杯裝模作樣擺姿勢的「茶藝」,走遍世界也是只此台灣一家。在綿延千里、橫亙千年之後,茶已在台灣根深柢固,我們還要繼續喝茶幾千年。

    都是龍種──烏龍的品種

    學茶先認種,品種、風土與製程,是三大決定茶好壞的因素。品種也必須適合當地風土,不能把茶拿不去適合的地方種,也要配合季節,不適合的季節,不能硬作某些茶……

    台灣位於適合茶樹生長的「照葉樹林帶」,史書上亦記載有原住民以原生茶種製茶、飲茶的紀錄。然而一百五十年來的台灣茶業史,卻完全是兩岸交流與世界貿易體系交織的故事。台灣的烏龍不是原生種,就像目前多數住民一樣,都是遷移入台的。

    就茶論茶,各種品系都來自閩南和閩北,他們或者由具有全球貿易眼光的大商社引進,或許隨著安溪茶人渡海而來。時日遷移,人和茶都在台灣落地生根,有的繁榮昌盛,有的黯然無光。

    「烏龍」指的是茶的製法,也是品種。與中國大陸所有半發酵茶均稱為烏龍茶不同,在台灣,所謂半發酵茶,學界均稱之為「包種茶」,而市面上俗稱烏龍茶的,學界稱為「半球型包種茶」,譬如凍頂烏龍、高山烏龍等,這種說法是以製法及外型來區分。

    但烏龍也是品種的名稱,因此在本書中,所謂「烏龍」,指的不但是品種名,如青心烏龍、大葉烏龍;更是指適於製作「半發酵」烏龍茶的各色茶樹品種,像金萱、翠玉、四季春。

    事實上,「烏龍」的名稱駁雜,唯一能確定的是,當你開口詢問烏龍茶的時候,老闆不會拿香片、龍井、紅茶、普洱來充數!在台灣和中國的烏龍茶產區,著名的品種不下數百,各色的「品種香」爭奇鬥豔,令人耽溺其中,流連忘返。

    台灣茶區自來有其資本主義式的眼光,非常留意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獲利能力,因而有流於品種窄化的傾向,更產生所謂「品種歧視」的現象,如俗諺說的「觀音韻、烏龍旗、青心氣、武夷香」。

    但凡茶種曾在台灣茶史占一席之地者,我們卻不妨稍加檢索。有些依然當紅,有些已淪落芒草叢中。反正,商業的邏輯,就這樣推動歷史的巨輪,一路輾過去。

    青心烏龍

     青心烏龍種的茶樹,是台灣栽培歷史最久,分布最廣的品種。坪林一帶稱它「種仔」,凍頂人則說「軟枝烏龍」。一說英國人陶德於一八六六年,自安溪引進的茶苗,即是青心烏龍種。

    當時渡海來台的是「壓條苗」,不易變種,但本地茶園也有種籽落地生根,因此近親變異種很多。枝條軟硬,青心、紅心、黃心的葉芽,圓形、橢圓、披針形的葉片所在多有。又隨著栽種地區不同,品質有很大的差異。

    在日照較烈的平地,葉形較小,纖維化程度較快;高海拔茶樹的葉肉較厚,不易纖維化,葉色也較濃綠,成熟葉的鋸齒明顯。

    青心烏龍屬「晚生品系」,產期隨海拔與緯度而不同。台東鹿野茶區,二月中旬即可採收,名間鄉要等到四月中,廬山、霧社四月底,到了梨山,則要五月底或六月初了。

    青心烏龍可作出蘭花香、桂花香等「品種香」。稍有茶齡的消費者都熟悉其香氣。青心烏龍的品種香,在北部坪林茶區,稱為「種仔旗」,中部則稱「烏龍旗」,或「凍頂旗」。

    這特有的品種香,便是嗜茶者追求的對象。由於廣受喜愛,商品價值很高,比同產區、同季節的其他品種,售價高出三成到五成。目前在市場上,單一品種的行情,僅遜於正欉鐵觀音。

    青心大冇

    青心大冇也是台灣栽培歷史悠久的品種。北部的老茶區,像文山一帶和宜蘭仍有少量栽培,中部的鹿谷、名間則都已被鏟除。目前只在桃竹苗地區仍是製作白毫烏龍的當家品種。

    青心大冇是中生種,葉形比青心烏龍橢圓,側脈和主脈接近垂直,葉緣鋸齒明顯,香氣也較青心烏龍豔。俗稱它為青心仔,大冇,歹種仔等等。它的生長勢強,產量高,易於管理。但是做不好的話,苦味和「菁味」較重,高級頻率低,售價不到青心烏龍的一半,所以在內銷茶區,逐漸絕跡。

    桃竹苗一帶以機械採收,管理費和勞力成本低,製成低價茶外銷,或加工做成「公司茶」和餐廳營業用茶。

    但這並不完全是青心大冇得以存活的原因。大冇的珍貴,在於它受「小綠葉蟬」叮咬後,會產生令行家著迷的特殊氣息──人稱「蝝仔氣」。

    大冇在春秋冬三季,以機械採收;六月初「芒種」前後,客家歐巴桑冒著溽暑,在烈日下摘取受了蟲害,發育不良的嫩芽。蟲害愈嚴重,茶芽愈珍貴;新鮮摘下的茶菁,一斤可賣到二千元。

    想想看,要三斤茶菁才能做一斤毛茶,單是材料成本,每斤茶乾就要六千元新台幣,而且全年就只一收,總量約五萬斤。青心大冇的身價不凡,由此可想而知。

    金萱.翠玉

     座落於桃園埔心的「台灣省茶業改良場」,雖然數易其名,但從日治時代起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從未間斷。培育新種的工作,從一九三八年開始,戰後仍繼續下去,一九八一年四月十日,在數千個品種當中,由戰後台茶之父吳振鐸親自推出:台茶十二號──金萱,以及台茶十三號──翠玉。

     金萱是以台農八號作母本,硬枝紅心作父本,人工雜交而成的第一子代。試驗代號為二○二七,也是茶改場成功育種的排列順序第十二號。北部茶區稱它為「十二號仔」,中部稱它「二十七仔」。

    翠玉則是以硬枝紅心為母本,台農八十號為父本的第一子代,試驗代號二○二九,茶改場育種成功第十三號。北部稱它「十三號仔」,中部「二十九仔」。

    自從烏龍在二百年前引進台灣之後,金萱、翠玉是首度在台推出的「外省第二代」,或者,換個更有前瞻性的說法,是「本省第一代」。

    金萱的單位面積採收量,比青心大冇和青心烏龍高百分之二十至五十,萌芽整齊,樹勢旺盛,適機械採收;做成半發酵茶,滋味甘醇濃厚,具有特殊的品種香,有如桂花香、牛奶香,其中又以表現牛奶糖香者最為上品。

    目前金萱的種植面積僅次於青心烏龍,海拔一千六百公尺以下的茶區多有栽植,面積占全台第二。

    翠玉的單位面積產量也比青心烏龍和大冇高出百分之二十,做成半發酵茶,滋味更加甘醇;其品種香宛如茉莉和玉蘭,後者尤其明顯。目前翠玉多分布在坪林、宜蘭、台東和南投茶區。超過一千公尺的高山地區就少有人種,因為高山翠玉的嫩梗含水量較高,葉肉太厚,製茶的高級頻率偏低的緣故。

    

    

    四季春

     四季春,茶山上稱它「四季仔」,是十多年前才崛起的新品種。它在木柵茶農「大頭輝」的茶園裡發現,屬極早生種,早春晚冬都生生不息,從不休眠,人稱大頭輝仔種。它是茶園裡自然雜交而生,帶有武夷種的特徵,可能是武夷與青心烏龍或青心大冇的親本雜交而成。

    名間的茶農李彩云,自木柵引種,大量種植;它的生長勢強勁,產量大,又有早春茶和晚冬茶可採,適可填補市場空窗期,商品價值很高。李彩云將它命名為四季春,如今已成名間茶區最廣泛種植的品種。

    木柵原產地的主人大頭輝,隨後因它年可六收,改命名為「六季香」,但反而沒有四季春那麼響亮,久而久之就淹沒無聞。

    長日照高溫時生長的茶易苦,尤以四季春為最,不好的季節最好別採,熱季讓茶芽留養,讓茶樹可以自行光合作用,蓄積養分。冷天收成的四季春,製成品香氣和滋味較佳;夏秋流於苦澀,在市場上不如青心烏龍那般廣受寵愛。

    鐵觀音

    全世界的半發酵茶產區,除了近年來台灣茶人前往越南、印尼等地開發之外,有史以來,就只聚集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和隔海的台灣。

    這片茶區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或如武夷四大名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除了這四種之外,就單一茶樹品種而言,鐵觀音無疑是最受寵愛,適製半發酵茶的極品。

    而它正是台灣多數茶種、茶人的故鄉,閩南安溪之地的當家品種,從發現種植至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鐵觀音得名自有各式傳奇,都託言皇家和神仙的賞識。鐵觀音引入台灣,在目前全台的唯一產區──木柵,流傳著張迺乾、張迺妙兄弟,於一九一九年前往安溪引種的故事。

    但據史家考證,在此之前,南港茶區就有鐵觀音製作和買賣的紀錄。

    鐵觀音是遲芽種,適應性較弱、生長緩慢,產能也較低。鐵觀音茶的製法繁複,需以布球團揉、炭火烘焙,第三天才能製成毛茶。但是它特有的品種香──觀音韻──是半發酵茶的千種風情當中,最令人留戀的。

    木柵茶區,將鐵觀音種的茶菁,按鐵觀音特有的製程做出來的茶,稱為「正欉鐵觀音」,成緊結的球型,有十分凸顯的熟果香。用其他品種的茶菁,按同樣製法做成的茶,就只稱「鐵觀音」。

    但也有不是此品種也不是此製程而命名為鐵觀音的,如「石門鐵觀音」,不過用的是硬枝紅心這個品種,以炭火焙熟,無論茶種和製法,都和木柵不相似。南港稱小葉鐵觀音者也是,用的不是鐵觀音種,也未經布球團揉,只是重烘焙而已,小葉鐵觀音,只是種美稱。

    霧社的東眼山,海拔一千六百公尺之處,曾經有人試種「正港」的紅心鐵觀音,芽頭生長良好,葉片肥厚。可惜因為過度肥培,又因循高山茶的製法,摘嫩芽、輕萎凋、輕發酵,以致產品不理想,幾年後就被茶園主人砍光了。

    目前僅有阿里山隙頂間有零星栽培,看來鐵觀音難種難製、量少價昂的狀況,還會再持續下去。

    梅占

     也是從安溪引進的品種,種在木柵。早年木柵茶農將鐵觀音視為奇貨,其他茶區想來引種,木柵人便拿梅占來搪塞,曾經因此而被引進名間,但種植期間不長,大都被拔光了。

    梅占也用來製成鐵觀音,葉狹長成披針型,像桃子那樣,節間較長,含水量較高,製作較困難,有其特殊的品種香,一種蜜桃似的熟果香,但較為混濁。

    武夷

     武夷在台灣是指某一特定的品種,顧名思義,應當是自武夷茶區引進,而且是很早以前,就沿著台灣茶發展的軌跡,由淡水河往上游栽植,從金山到文山都有。中部茶區自有其引種的途徑,當地叫它「白葉仔」或「大葉仔」。

    問題是,武夷山是出名的「品種王國」,自然雜交和有性繁殖盛行,茶樹品種和名稱不下百種,卻找不到某一特定品種被稱為「武夷」的。

    武夷茶多半重發酵,重火焙熟,滋味強勁甘甜。目前僅在坪林和宜蘭零星栽培,做成條型;木柵也有一些,做成球型鐵觀音,石門鄉當亦學步。

    佛手

     原產福建永春,何時引入台灣已難考查。它的葉型大如手掌,成品有特殊的佛手柑香氣,故稱佛手,一名「香椽」。有綠芽和紅芽兩系,目前只種在坪林上德村和石碇崩山一帶,多半是紅芽種,做成條型或球型茶。此外,亦引入台東鹿野和南投竹山。

    製作良好的佛手,香氣滋味都非常濃郁,品種香明顯,經久耐泡,是善品茗者求之不得的妙品。因為量小質佳,價格十分昂貴,市價每斤動輒三千至四千元以上。佛手只收兩季,如果前往坪林遊賞,不妨向老茶行探聽一下,問老闆有沒有「香椽種」可賣。

    坪林茶區的買賣仍有古風,可按成品優劣議價,是內行人尋寶的樂園。倘若開口打聽「香椽種」,老闆說不定對你另眼相待呢!

    水仙

     水仙是包含武夷山在內的,閩北茶區最廣泛種植的當家品種。葉形肥大,半喬木型的樹勢,不像台灣常見的,修剪得低矮的灌木欉。採摘水仙,得「拿椅子擱腳」才行。在原產地閩北和廣東,標榜單欉水仙,樹勢更是高大。

    水仙北部的文山老茶區都曾種植,目前在石碇的水底寮、深坑的崩山和南港的大坑都還找得到。極品的水仙流露出難以置信的水蜜桃香,做成條型,量極少。如果經常出入坪林,行為良好人氣又佳,說不定可以打聽到些許口風,弄個半斤一斤回家嘗嘗。

    大葉烏龍

     曾是北部老茶區早期引進的品種,如今當地卻找不到了。目前少量種在花蓮的瑞穗,長得還特別好,近年漸成花東茶區標榜的特色之一,為其當家品種。大葉烏龍,因葉大,且花東地區溫度高,適合做發酵度較高的茶,容易形成果香及黑糖香。

    白毛猴

     白毛猴種在坪林、石碇、南港一帶的包種老茶區,既是品種名,也代表用這個品種做出來的白毫烏龍茶。茶芽白毫特別顯露,成品外型卷曲狀若小白猴,用來和青心大冇種製成的白毫烏龍「起堆」──拼配之後,更顯得五色斑斕,商品價值很高。

     傳說白毛猴有特殊的治癌效果,產量卻很少,可知想買到手,要靠相當的機緣了。

    大慢種

     顧名思義,它是遲芽種,目前只產在坪林一帶的老包種茶區。大慢種也是白毫特別顯露,專門用來製成白毫烏龍的品種,外型美觀,有很高的商品價值。大慢種採收時,用的是整芽摘取的手法,將兩粒花苞一起採下,看起來狀如「蝦目」,是辨認大慢種最方便的特徵。

    坪林區產製的白毫烏龍,標榜的「梨子氣」,就是大慢種特殊的品種香氣,採製時不特別考究是否「著蝝」,和北埔的正宗「椪風茶」有別。早年以「福爾摩沙烏龍茶」風行全球之際,外銷茶商以百分之二十的梨子氣,拼配百分之八十的蝝仔氣,外型美又好滋味,可以賣到十幾美元一公斤。

    「烏龍」是台灣茶區的代表,但因台灣茶業歷史悠久,數度變遷,台灣各地也散見一些適製紅茶、綠茶的品種,在此一併解說。

    阿薩姆

     大葉種的阿薩姆用來做紅茶,在台灣起自日本時代,當時日人考查,認為南投魚池的土壤氣候條件和印度阿薩姆相似,便引進栽培,並建立紅茶試驗場,推廣到日月潭、埔里一帶,也引進花蓮鶴崗。

    前些年台灣紅茶事業本已因失去國際競爭力而消滅,茶園都已荒廢,改種檳榔和柚子,阿薩姆的?跡杳如黃鶴。但在九二一之後,埔里、魚池一帶重新以台灣紅茶為名推出商品以重建地方,主攻內銷市場,台灣紅茶因此又有抬頭之勢。

    紅玉

    大葉種的紅茶,是緬甸與台灣山茶交配的茶種,在九二一之後,由魚池茶改所,紅玉(台茶十八號),據說此茶有薄荷香,紅遍全台,價格不菲,一斤四五千元,比比皆是。魚池、埔里,瑞穗、台東也有少量。

    硬枝紅心

    淡水河岸的老茶區,三芝、北新莊、石門一帶,早年曾大量種植,專製小葉種「功夫」紅茶外銷之用,當年以「阿里磅」紅茶之名著稱於世。隨著外銷茶業消滅,茶區夷平,目前只在石門找得到硬枝紅心,它的適製性很高,石門當地將它重火焙熟,充作鐵觀音來賣。

    黃柑

    黃柑種在桃竹苗等地外銷老茶區,葉形像柑橘,顏色偏黃。它收歛性較強,是紅茶外銷暢旺時的當家品種,對台灣紅茶外銷做出重大貢獻。如今已杳如黃鶴,或許鑽進廢園裡,或在茶改場的品種園裡可以略見其身影。市面上已無黃柑的製成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詳閱本書《台灣茶第一堂課》

日首屆品米國際賽 四台灣米爭光

  • 2008-12-03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二日電】

     日本「米.食味鑑定師協會」從一九九九年起為鼓勵農家生產良質米,而針對日本國內產的米舉辦鑑定比賽,今年頭一次開放給海外產米業者參加,成為首屆的國際品米大賽,台灣產的四種米也在會上嶄露頭角。

     「第十屆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於廿四日在山形縣南陽市舉行,今年共有日本國內外共二千零六種米參賽,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美國等海外的四十四種米。

     綜合部門的最高榮譽,十五座金獎都頒給日本國內以產越光米為主的業者。廿八座特別優秀獎當中,則有來自台灣的業者彭鏡興出品的「高雄一四五號」米,以及郭梓烽出品的「台梗九號」米獲獎。

     此外,還有依產地和品種分類的品種栽培部門,此部門也頒發十二座金獎和卅座特別優秀獎,得獎者全是日本業者。今年的大會特別新設烹調用途審查部門,審查最適合咖哩的米,其中來自台灣的王國權出品的「台農七十四號」米,以及楊文雄出品的「台梗二號」米獲獎。

     參賽辦法是由各地產米業者自行提供參賽產品,寄送兩公斤的玄米,附上米的分析資料等給主辦單位,主辦單位再將米裝入規定的透明袋中,貼上米的分析說明資料等,展示在比賽會場上,比賽結束後這些米將寄贈給主辦縣市的慈善福祉設施,比賽中的分析數據資料等也會整理成冊,在比賽結束後寄發給參賽者。

     主辦單位會舉行兩次內部審查,透過數據分析、統計進行篩選,最後選出符合第三次審查資格的入圍者,通知其參加決賽。最後的決賽是由米.食味鑑定師及消費者、超市採購人員等三十位評審來品嘗、試吃煮熟的米,再依米的味道、口感等評分。

玉里出好米 2農獲日大賽特優

  • 2008-12-03 中國時報 【洪祥和、唐鎮宇╱綜合報導】

     花蓮玉里稻米日前在「第十屆日本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大放異彩,堪稱另一種台灣之光!剛獲今年十大經典好米的彭鏡興,與昔日玉里米王楊文雄擊敗五國、二千六百五十名選手,分別獲得綜合評鑑組與用途組特別優秀獎,為台灣稻米爭光。

     日本米食味鑑定競賽今年邁入第十屆,特別擴大為國際賽,邀請美、韓、中、台、日五國、二千六百五十名選手報名參加,分綜合組與用途組評分,最後選出四十三人,前廿五名獲得特優。台灣有五十位農民報名,只有四人獲獎,彭鏡興(五十六歲)與楊文雄(六十三歲)得知雀屏中選,欣喜若狂。

     米食味賽 擊敗二千六百選手

     今年二期稻作受颱風影響,稻米外觀普遍不佳,但日本鑑定白米以食味分析及官能評鑑為主,多以儀器鑑定,外觀評分比重較低,彭鏡興與楊文雄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參賽,卻一試成名。

     彭鏡興從事農耕廿七年,今年以父親彭文球名義參加農委會稻米競賽,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這次挑戰國際賽,特別挑選「高雄一四五」品種稻米,參加綜合組。他的稻米石灰質高、口感香Q、外觀佳,受到評審讚賞;彭鏡興表示,玉里好山好水好土質,檢驗標準與日本相同,種出來的米都是好米。

     玉里鎮德福里里長楊文雄耕種四十多年,民國九十五年曾獲玉里地區稻米競賽冠軍,今年卻「槓龜」,讓他心有不甘,認為自己的實力被埋沒,改選「台梗二號」稻米,到日本參加比賽。沒想到自己種的米,在製成米食後被評審評為風味獨具,因而獲獎。

     台灣之光 彭鏡興楊文雄興奮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國際上很少舉辦有關米的競賽,過去都是由民間業者自行報名參加,據他印象所及,這次花蓮縣玉里鎮的「天禾玉」米在日本得獎,應該是台灣米首次在國際比賽獲獎的紀錄。

     游勝鋒表示,我國的稻米競賽多是從前端種植時就開始列入評分範圍,但日本這次「國際米質競賽」完全著重在口感、米香度等最務實的部分,加上這次參賽還有來自韓國、日本等以米食為主的勁敵國家,能夠獲得「特別優秀賞」是相當不容易的成就。

     玉里鎮長劉德貞昨向兩人道賀,她指出,我國加入WTO後開放稻米進口,對農民衝擊很大,但只要用心種好米,不怕其他國家米來挑戰。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百名老農出租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小地主大佃農」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預計租地400公頃,位在雲林的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就立下200公頃的目標。這個合作社的社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全是新一代的農民,他們最近赴各地推廣小地主大佃農,短短兩周獲得上百名老農支持,願意出租農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是台灣最大的牧草生產團體,社員主要種植青割玉米,供國內畜牧業使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笑說,別以為種田的全是中老年人,他們全社40多個社員全是年輕人,平均年齡28歲,不乏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正因為年輕,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近年積極推動企業化經營和生產轉型。劉國雄說,合作社有計畫的培訓年輕社員,從耕作、機具操作維護、運輸管理到行銷通路、企畫宣傳,40多個年輕人一起努力,希望開創牧草農業的新契機。
劉國雄說,以前牧草農民採契作方式,為了搶生意,常會提早搶收,這次參與「小地主大佃農」,合作社希望建立完整的管理機制,全部以企業化方式統籌,可以提升青割玉米方的產量、品質和價格。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鎖定雲林的六個鄉鎮,爭取老農出租農地,每公頃年租金從7萬5000元到9萬元不等。劉國雄說,才推動兩周,就有一百多位七、八十歲「阿公」老農主動表示,要出租農地給年輕人耕種。截至今天已爭取到80多公頃的出租農地,預計下個月就能達到200公頃目標。
【2008/11/10 聯合晚報】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讓農地活起來
小地主大佃農 全省10區試辦
 
台灣的農地政策將有重大新發展。馬英九總統選前提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經過半年來的規畫,農委會最近遴選出10區,本月起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遍布北中南東各地,預計辦理面積400公頃,要由老農長期出租農地給新一代的農民,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表示,「小地主大佃農」是馬總統上任前提出的愛台12項建設「農村再生方案」內容,主要是因台灣農業面臨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戶經營規模小和農地坵塊分散等問題,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小地主大佃農」的意義正是要促進農地流通和活化農地利用,鼓勵老農或無意耕作的農民長期出租農地,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更能讓台灣的農業快速轉型升級。
農委會專案融資 還輔導你
 
農委會6月起籌組「小地主大佃農」跨局處署工作小組。官員表示,目前已確立多項配套措施,包括建立老農退休制度、農地租金一次支付小地主(即老農)、大佃農(即承租者)分年(期)償還等機制。農委會也決定提供專案融資優惠貸款利息補貼、輔導大佃農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提供產銷整合技術研發、品牌通路和市場行銷的專業培訓機會,盡量讓大佃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體農業生產效益。
農委會9月起透過縣市政府推薦和徵詢各地意願,最近終於遴選10區先試辦,10區的經營主體有專業農民、產銷班、農會、合作社和農企業公司等五種類型。
個人、農企業、農民團體 都歡迎
 
10個試辦區預計承租農地400公頃。包括:苗栗縣後龍鎮農會、花蓮縣壽豐鄉農會、嘉義縣義竹鄉農會、宜蘭縣三星農業經營班第一班、高雄縣內門鄉火鶴產銷班第二班、高雄縣綠色花卉運銷合作社、雲林縣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與漢光果菜合作社、苗栗縣城南精緻有機農場及台灣稻農公司。
試辦區的產業類型也非常多元,包括稻米、蔬菜、花卉、有機農業、青割玉米及飼料玉米等重要作物。
官員說,「小地主大佃農」今年先試辦,明年起要再擴大辦理,希望有更多個人農民、農企業、農民團體參與。
【2008/11/10 聯合晚報】

 

新農業政策 別再只是曇花一現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和農業衝擊,台灣的農業要轉型,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口號,但轉型要靠政府拿出好政策。馬英九總統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是一項大膽的新嘗試,可能會影響台灣農業未來的命運。但這項政策不能只靠農民的滿腔熱情響應,主政者一定要落實方案,別再只是曇花一現,辜負農民。
台灣農業政策一路走來幾十年,常常換個執政黨或主委,就換個政策方案和口號。但最讓人詬病的,莫過於一換主政者,前朝方案就成昨日黃花,許多當初熱情響應政策,大舉投入資金人力參與新方案的農民,卻成了無辜受害者。
今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新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沈潛多年後,端出全新的「小地主大佃農」制度,確實一舉點出了台灣農業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人口老化、缺乏企業化經營、年輕農民需要協助等。因此才宣導不久,就獲熱烈響應。
然而,好的起步,不代表已看到成功。未來這項方案,需要更多完整的配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基層地方農會的協助,才能真正落實,實現年輕農民的夢想。
「海角七號」裡,主角「阿嘉」說過一句經典台詞:「其實我並不差」,台灣農業也一樣,我們的農民真的不差。就看掌舵的人,要怎麼堅持向前,把台灣農業帶往更好的路。
【2008/11/10 聯合晚報】

 

輕鬆來租田 你也可以當農夫

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已遴選出10個試辦區,本月起展開試辦,這項計畫是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而在老農和年輕農民間搭起租賃農地的橋梁,強調「一次付租、分年償還」。也就是由農會和農業金庫居中協助,提供貸款,一次付租金給老農地主,但承租者只需每年分期償還租金給農會,中間的利息費用全由農委會補貼。

農委會企畫處農地利用科指出,「小地主大佃農」這次試辦,是由10個試辦區的經營主體各自去向老農爭取農地出租。各地的農地租金依地區和土壤肥力等區分等級,每公頃年租金約2萬至9萬元,租期至少三年。

因此,出租農地的小地主(老農)可一次收取三年的租金,也可依個人需求,逐年領取,等於領到一筆退休金,可安享晚年,不必再辛勤務農或讓農地荒廢。但這筆龐大的租金,不必由大佃農馬上一次支付,而是向地方農會或農業金庫貸款,讓農會或農庫付款給老農,大佃農只需分期償還貸款。

而且貸款完全零利率,大佃農只需償還本金,利息全由農委會支付。農委會今年已編列300萬元預算支付10大試辦區的利息,明年正式擴大辦理後,會再增編預算。

官員說,這套「一次付租、分年償還」的制度,可兼顧老農和年輕農民的兩邊需求。因為「一次付清」,不但可讓老農生活無虞,老年有保障,更不必再心痛賣田。租約期滿後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收回農地,充滿彈性。另一方面,年輕的農民或農企業、農民團體也可以較低價格取得農地、整合農地, 又不必負擔沈重土地價金,可降低生產成本。


報系資料照片

【2008/11/10 聯合晚報】

歐盟給認證 屏東三果漲三成

屏東水果先後有木瓜、蓮霧、鳳梨通過歐盟認證(EUREGAP),今年又有芒果、蜜棗提出申請,是全台認證成績最好的縣市;專事木瓜種植的農民楊家鐘說,自從拿到歐盟認證後,賣價比市場價平均多了二至三成。

家樂福等大賣場昨天派員南下直接到產地實地走訪蜜棗、木瓜等產銷班,準備把最好的水果推向大賣場。農民說,市面上的水果現在是「大陸的」或「台灣的」,根本分不出來,「多一個認證,就多一層保障」。

歐盟認證是指歐洲主要零售商集團訂定的農產品檢驗標準,從去年起,屏東縣已有木瓜、蓮霧、鳳梨等產銷班通過認證;今年申請的愛文芒果及蜜棗,實力也相當好。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林景和說:「這些都是在地消費的最佳標的。」

這幾年農委會推動吉園圃標章,已不能滿足農民行銷需求,基層產銷班為了拿到與國際接軌的「金招牌」,投注很多心力改良產品。像高樹果樹產銷班第五十班,不但要調整生產規範,去年有六名班員在種田之餘,密集上課五個月,沒有一人缺席,連農政單位官員都驚訝:「農民真的有夠認真!」

高樹果樹產銷班第五十班副班長洪瑞清說,為了讓木瓜適合摘取,維持好品質,果農特別實施矮化措施,讓木瓜「彎腰」,看似簡單,卻費了農民很多心思。

除了木瓜外,其他通過認證的蓮霧、鳳梨,在市場上也一樣火紅,潘孟安說:「現在只要提到屏東的水果,連屏東人都感到特別驕傲。」他希望未來不止果農的通路可以直通大賣場,屏東的水產,將是下一個努力目標。

【2008/10/29 聯合報】

稻米品種》台灣稻種 破拉美糧荒預言

【聯合報╱本報記者程嘉文】

根據民國96年的統計,台灣地區的稻米栽培總面積是26萬公頃,這比起民國75年的53.7萬公頃,足足少了一半以上。不過由於休耕的多是生產力較差的土地,因此產量是從249萬噸降到136萬噸,降幅不到50%。

日本天皇是稻米專家,他在皇宮內自己種田。 法新社
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帶來華南地區的稻種,都屬於秈稻。日本人據台後,由於吃不慣較硬的秈米,開始引進日本本地的米。1921年起,總督府農事試驗所與台北帝大的稻米專家磯永吉、鈴田嚴等人,利用陽明山竹子湖地勢較高、氣候類似日本九州的特性,引入日本的「中村」品種種植。

1926年4月23日,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將這種米命名為「蓬萊米」,而原本來自大陸的稻種則被稱為「在來米」:「在來」是日語「原先既有」之意。

此後蓬萊米的栽種面積逐步擴大:一方面是殖民政府以半強制方式要求農民轉作;另方面蓬萊米可以回銷日本,價格優於日本人不吃的在來米。

其中一九三六年選育的「台中六十五號」蓬萊米,由於產量與氣候適應性良好,成為早年最重要的稻種。

台灣光復之後,鑑於蓬萊米的高經濟性,政府鼓勵農民轉作,同時也對傳統的秈稻進行改良。1949年,台中農改場的余慶東、林克明等人選育出全球第一個雜交育成的半矮性品種「台中在來一號」,具有稻株較短小、不易倒伏、耐肥性佳等特性。

1961年,農復會技正張德慈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任職,首先將「台中在來一號」引進印度種植,立刻使得當地的水稻產量突飛猛進。隨後他又以東南亞水稻品種與台灣在來種雜交,培養出更成功的IR-8品種,在東南亞與拉丁美洲國家,創下產量是原先三倍的紀錄!

新品種水稻不但解決了1960年代後期當地的糧荒,也消弭了當時學界預測1972至1973年間會發生的世界糧食危機。

因此60年代的「綠色革命」,其實中華民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今IRRI的國際稻米基因庫當中,仍有七成稻種含有台中在來一號的血統。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逛有機農夫市集 聽農產品故事

【元氣周報】

在有機農夫市集,消費者可以聽到農產品生產的故事。(攝影/高智洋)
「中興大學辦農夫市集?會不會把學校搞的又髒又亂?」興大農夫市集幕後推手董時叡說,很多人聽到中興大學要辦有機農夫市集的第一反應,就是學校要辦「夜市」。至於為什麼叫做「農夫市集」,和菜市場有什麼不一樣,就一頭霧水了。

「希望有一天,走到全台灣任何一個縣市,都可以去逛逛農夫市集。」這是另一位農夫市集推手的心願。

農夫市集有什麼特色?董時叡舉幾個讓消費者安心的要件:

一、農民親自銷售農產品給消費大眾:由農民親自販售,解釋各種蔬果特色,以及有些農產有瑕疵的原因。

二、定期在戶外舉行,成為地區文化休閒特色:並不是如放煙火或目前各鄉鎮流行的產業文化活動(如油桐花季、黑鮪魚季、芒果季)一樣,而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長年活動,與在地社區居民的活動相結合。

三、產品是新鮮、自然和在地生產:區隔超級市場、大賣場那種重視包裝、冷藏運輸,由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購買的消費者感動,而且能感受到農場、農民自然健康的風情和熱情。

四、產品多樣但少量,購物成為樂趣:農夫市集之農民較屬於小規模經營的,因此在市集中擺設出來的農產品,不像超級市場般只有少數蔬果堆積如山,而是種類繁多但是量都不多,來逛市集的消費者,常有許多意外的購買驚喜。

五、快樂的農夫:農夫市集提供一個消費者和農民直接對話的平台,兩者之間可經由長期的互動建立朋友關係,促進信任。

六、減少中間價差,增加農民的收入:一種讓農民直接賣農產品給消費者的過程,因此可減少中間價差的損失,讓農民有較合理的收入。

【2008/11/16 元氣周報】

台北有機市集》248市集 楊儒門帶農民進城
【元氣周報/記者湯雅雯/報導】
 

卸下新聞光環,「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要實踐「人地共生」的理想。(記者湯雅雯、高智洋/攝影)

「248農學市集」隱身台北市東區鬧市中,每五、六登場,四個多月來,除了讓台北市民享受有機農作外,還助一群農民順利推展作物,培養出一個個善於推銷產品的小農。幕後功臣「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已漸卸新聞光環的他,負責教導「人地共生」,他的理念很簡單:「無毒、安全、友善。」
 
鬧區靜巷 以一元租金賣菜
 
市集位於忠孝東路四段248巷與延吉街巷弄間,故名為「248農學市集」,周圍是寸土寸金的精華地段,空出的土地原本是太平洋建設公司停車場,負責人章啟明為了幫助原住民農民,同時認同楊儒門,象徵性以一元租給該市集,促成精華地段賣菜奇景。
 
周五開賣 看不到不景氣
 
市集周五下午2時開賣,正值上班時間,來的多屬退休族或家庭主婦。高物價時代,對價格錙銖必較的婆婆媽媽,來到248市集似乎看不到不景氣。「小白菜一包、空心菜一包,不然澎湖菜瓜再帶一條…」主婦們只管「點菜」,農民們忙著打開紙袋,把一包一包的青蔬裝好。
 
共同理念 要化肥公司倒閉
 
楊儒門說,進駐的農民理念一致,「要化學肥料公司倒閉」,種植過程講自然、有機,不過消費者看不到,難免起疑,除了每一攤他都親自「考察」過,也帶頭把農民帶進市集,與買家「搏感情」,只要獲得認同,消費者樂掏錢。
 
自產自銷 解除「暴利」疑慮
 

(記者湯雅雯、高智洋/攝影)

也有例外的時候,周五傍晚,一名婦人覺得果醬太貴,打斷正在教課的楊儒門,「一瓶果醬賣三百元?你們以為台北人很會賺錢嗎?」經解釋後,婦人仍不滿意,悻悻然離開。楊儒門雙手一攤,不添化合物、不摻甘味劑,成本自然高,農民駐場自銷,現身說法,就是要化解「暴利」疑慮。
 
不只賣菜 炸彈客賣力講課
 
楊儒門說,「建立市集特色,讓消費者不只買菜,還能帶回與土地共生的概念。」他在市集裡也有攤位,賣一種環保的想法,廚餘變肥料、屋頂成菜園,都是他的講題,面對來往的民眾詢問「有機」疑問,他就能滔滔不絕「講課」,打動婆婆媽媽們對無毒農業、有機樂活的認識。
 
248農學市集
時間:每周五14:00~19:00、每周六10:00~16:00
地點: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48巷內(第三個路口右邊停車場空地)
特別活動:
1.不定期舉辦教學講座與產地生態之旅。
2.會員募集,享有社區宅配到府服務。
網址:http://www.248market.com.tw/
 
【2008/11/16 元氣周報】

 

台北有機市集》來吃「春一支」 冰棒天然ㄟ
【元氣周報/記者湯雅雯/報導】
 

「春一支」冰棒,取台語諧音「剩下最後一枝」,是無添加物的純水果冰棒。(記者湯雅雯、高智洋/攝影)

248農學市集裡賣各式各樣的有機產品,不論是蔬菜水果、果醬、冰棒,樣樣都是有機栽培、純天然製造,講求健康樂活的民眾,不妨利用周末,來「248農學市集」走一趟,吃吃冰棒逛逛攤位。
 
種芭蕉 復育螢火蟲
 
位在市集入口旁的「螢火蟲農園」攤位,60歲的徐辛泉一早從苗栗載了滿車芭蕉北上,在攤位上販賣自產蔬菜水果,除了芭蕉,牛奶水梨、甜柿、昭和菜等也是招牌商品。他透露:「種植芭蕉其實是為了復育螢火蟲,回想小時候螢火蟲很多,還能抓到罐子中當電燈。」如今螢火蟲少了,讓他感觸很深。退休後,徐辛泉將農地規劃為螢火蟲有機農園,農園還有個當紅名字「馬拉邦」。
 
紅果醬 色素香料OUT
另外像是台灣在地口味的「在欉紅果醬」,完全不添加色素香料,選用台灣各地當令水果,全手工製作,保留完整風味,「果香是人工甘味劑難以取代的。」負責人顧瑋說,產品中香蜜芭樂果醬就以員林芭樂為材,果香味甜,一試難忘;另一攤,徐蘭香利用台東好水釀醋,是不少注重養生的樂活族首選。
 
吃冰棒 像吃冰水果
 
走到市集尾巴,「春一支」冰棒的招牌讓人會心一笑,取名台語諧音「剩下最後一枝」是有用意的,發起人李銘煌因樂愛台東鹿野高台,在當地卻看到種植水果的鄰居,因水果過熟賣不出去,辛苦耕種,中盤商給的價錢卻奇差無比,他靈機一動,何不將完熟的水果製成冰棒,沒想到「春一支嘴」,讓他毅然決然踏上製作台灣唯一無食品添加物的純水果冰棒。
他請來製茶鄰居阿貴擔任冰棒師,製作過程完全人工純天然處理,僅加入冰糖調味,吃得到果肉,吃完也沒有口渴的感覺。協助賣冰的王騰崇說,以公平交易方式,改善農民生活,也是他們的堅持,攤位上水果冰棒有四種口味,釋迦、百香果、鳳梨等,每支30元,10支250元,釋迦口味還吃得到果肉,還得剔掉黑籽,像在啃一顆冰鎮熟甜的釋迦。
 
【2008/11/16 元氣周報】

 

台中有機市集》興大農夫市集 每周產地直送
【元氣周報/記者喻文玟/報導】
 

(記者喻文玟/攝影)

買菜還要領號碼牌?沒錯,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九月,颱風過後的那幾個周末,擁有一千六百個會員的市集 ,有好幾個攤位受歡迎的程度,幾乎到了「搶菜」的地步。
 
有機農場 30家大匯集
以農學起家的中興大學,去年9月開始,每周六上午8時,推出「有機農夫市集」,號召來自中部、東部近30家有機農場參與。
短短一年,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打響名號,闖出口碑,市集的幕後推手是興大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 院長黃振文和興大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主任董時叡。

(記者喻文玟/攝影)

董時叡從去年初開始,帶著一批學生籌畫,全台跑透透,舉辦近10場的說明會,嚴格篩選擺攤的有機農產。
董時叡說,「有機農夫市集」規模不大,不過農友來自全台各地,最遠有來自台東的農民,每周風雨無阻,周五深夜出發,只為讓中部民眾吃到好山好水孕育出的台東特產。
 
農業直銷 減少運銷成本

台東的有機米,深受中部地區消費者喜愛。水果、葉菜等有機農產品,平日看起來價位似乎較高,若遇到颱風、大雨,價格穩定,幾乎沒有太大波動。(記者喻文玟/攝影)

擔任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的吳昆泰,本身是興大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碩士班學生。他指出,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最大特色是「農業直銷」,由生產者直接將產品賣給消費者,因此減少農產品運銷成本。市集常舉辦活動,比如帶領消費者到產地採芋頭,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有機價格穩 不因天災飆漲
消費者質疑「有機食品比較貴」,吳昆泰說,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隨季節高低起伏;有機農產品,平日看起來價位似乎較高,若遇到颱風、大雨,價格穩定,幾乎沒有太大波動。
 
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
時間:每周六8:00~12:00
地點:中興大學蕙孫堂後方榕樹下木走道
網站:http://organic.nchu.edu.tw
 
興大農夫市集12月講座
 
●老年人飲食
講師:黃惠瑛(中醫大學營養系系主任、營養師公會理事長)
時間:12/06,9:00∼11:00
地點:興大農資院國際會議廳
●從中西結合醫學談飲食養生之道
講師:秀傳醫院腫瘤醫療中心副院長
時間:12/20,9:00∼11:00
地點:興大農資院國際會議廳
 
【2008/11/16 元氣周報】

 

台中有機市集》興大/三大要求 消費者放心買
【元氣周報/記者喻文玟/報導】
 

颱風過後,到興大農夫市集買菜,人潮多到必須領號碼牌。(吳昆泰/提供)

「如何買到值得信任的農產品?」董時叡針對購買有機食品消費者的最大困擾,對參與的農場提出三大嚴格要求。
 
必須驗證合格
 
首先需具備目前農委會認可四家有機驗證機構的其中一家驗證合格(註)。其次,在中興大學「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通過農場土壤、水質和產品測試。此外,農友也必須接受行政院農委會、衛生署和消費考察團體,不定期對農夫市集販售產品抽檢農藥殘留情況,並對外公告。
董時叡也強調,興大有機市集的特色以「生鮮」為主,僅能有少量初級加工品,不能有任何化學添加劑,消費者購物要自備購物袋,兼具環保效益。
 
免費會員制度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的經理吳昆泰說,為了長久經營,市集也創立會員制度,消費者入會不須任何費用,可享有不定期有機農場參訪權利、停車優惠、免費寄放物品等服務。也因為打出會員制度,1個月吸引700名消費者響應。
 
如果消費者在固定單一攤位,消費每滿百元還可集1點,只要集滿100點,就可得一張期限一年的九折會員優惠卡。
舉辦有機講座
 
有機農夫市集除了銷售農產品外,開班授課有機餐飲料理、有機生活講座,結合餐飲、運動、醫療,還會不定期帶消費者到有機農場參觀,認識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註:農委會認可的四家有機商品驗證機構,分別是:國際美育基金會(MOA)、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
 
破紀錄的市集
 
興大農夫市集幕後推手董時叡,在市集成立滿一周年的感言中說,一年的經營,50多個週末,只在大年初三休市過一天,在台灣近年的農夫市集經營上應該是個記錄了。
「風雨可以讓前進受阻,但阻擋不了夢想的起飛。」九月某個周末,中市停止上班上課。在辛樂克颱風正肆虐著的興大,農夫市集的攤位擠在校園活動中心樓下迴廊,昏暗的燈光中,歌聲、交談聲混雜著外面的風雨聲,董時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在潮濕的地面、飄進來的風雨和一片雨衣、雨傘交雜的畫面中。幾位不畏風雨騎車來的消費者,頭髮、臉上滿是雨水,車上已零散掛著各種買來的蔬果,卻仍想買更多的農產品給農民打氣。
董時叡說,經歷寒暑風雨,每個經驗都學到很多,辛樂克颱風尤其帶給賣賣雙方溫馨的感受。
 
 
【2008/11/16 元氣周報】

 

台中有機市集》合樸農學市集 都市人尋夢園
【元氣周報/記者洪敬浤/報導】
 

(記者洪敬浤/攝影;部分圖片提供/合樸農學市集)

周末清晨,一群人穿越工廠旁的田埂,陸續來到農地邊。說是農地,其實只有幾畦整過地的土壤、一排雜亂的芋頭葉、幾朵玩票性質的花。
 
電機博士 電腦包丟田埂
從科技領域退下的電機博士陳孟凱,電腦包就丟在田梗,不在乎灰塵,赤腳走在土地上;機械廠老闆童廉博,頭戴斗笠,賣力翻土挖溝渠;來自竹科的工程師林銘華,脫鞋下田,汗水濕了前襟,還不斷從額頭冒出來。
 
市集平台 拉近買賣距離
「簡樸的生活需要從農藝生產和學問反思開始,需要一群人互助支持,這個孕育中的社群命名為『合樸農學市集』。」
陳孟凱5年前反璞歸真,在中部科學園區周邊開闢「東籬農園」,推廣有機飲食,後來發現,飲食者與農民的關係,只建立在買賣行為似乎不足。
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合樸農學市集,透過市集平台,不懂行銷的農民,能把好產品賣出去,消費者採購之餘,也能與農友溝通,更認識食物來歷;如此一來,生產者得到回饋,更願意誠實種植,消費者多了信任,也更願意購買。
 
台北網友 也被市集吸引

(記者洪敬浤/攝影;部分圖片提供/合樸農學市集)

合樸不只吸引了中部的有機愛好者,一位台北網友說:「我一早就去了台中,去看一直想去卻一直不能去的合樸農學市集。一間一間的看著,有興趣的就問,看到想要的就買,說實話,這裡的東西真的又好又不貴。」
這位網友帶著一大袋地瓜葉(40元),十幾根帶葉子的有機玉米(50元),4顆台灣的有機葡萄柚(120元),7顆有機甜柿(300元),3顆有機芭樂(送的),也帶著和小農未聊完的話題,回到台北…
 
重建觀念 從種植到烹煮

(記者洪敬浤/攝影;部分圖片提供/合樸農學市集)

「合樸」取合作、簡樸之意,發音與「HOPE」類似,除了市集,合樸還推廣:
●好好務農:透過有機栽培的學習與實作,瞭解靠天吃飯的智慧與辛勞,也在辛苦勞動後,得到豐碩的果實。
●好好吃飯:規劃不同的米食主題,重新喚起對於米食的記憶,由參與者一起學習好好煮飯,好好吃飯。
●好好讀書:透過書籍閱讀,擴展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與具體藍圖,因此每月一次讀書會,一起好好讀書。
●好好生活:生活有許多面向,例如大家常使用的「清潔劑」,透過老師帶領,學習作個環保「清潔達人」。
透過市集交易、透過生產者與生活者的組合,也透過拜訪產地、人與人的聚集,合樸推動的不只是食材有機,也翻新了大腦裡的飲食觀念。
合樸農學市集
時間:每月第二個周六
地點:法鼓山寶雲別苑(原東籬農園)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西平南巷6-6號(福林路底)
聯絡人:許家豪0987-267-769
電話:04-2302-8598
網站:www.hopemarket.com.tw
近期課程:手工豆腐入門四班將在11/30(日)開課,有興趣的民眾請盡早報名。
 
【2008/11/16 元氣周報】

 

高雄有機市集》微風市集 南台灣的綠色周末
【元氣周報/記者王紀青、顏福江/報導】
 

(記者王紀青、顏福江/攝影)

每個月的第二個周六下午,鳳山婦幼青少年館前庭廣場,愉快的音符、新鮮的果菜香,優閒的氣氛,拉近了小農和消費者的距離。
「這個綠色市集的所有蔬果與食品,保證有機與健康。」高雄縣政府社會處長吳麗雪笑容滿面地說。
 
美食齊聚 綠色星期六
 
高雄縣「微風市集」標榜「無毒有機」的健康樂活概念,除了提供最在地的綠色蔬果,這個平台也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話,感受最真實有機農作栽種的故事。
 
社會處和農友們的目標是,把高雄縣的綠色產業行銷出去,「我們期盼微風市集成為南台灣版的『建國花市』」,市集現場還有學生樂團演出,逛市集可享受輕鬆樂活採買樂。
 
每月一場的微風市集,有不同的主題,邀請縣內具有潛力的地方美食、農產加工品、綠色農產品及社區手工藝等,做為市集推動及行銷主軸。
有機無農藥的農產品包括有機玉米、高麗菜乾、芭樂、鳳梨、大頭菜、高麗菜等。
 
買賣雙贏 吃一手蔬果
 

「微風市集」,標榜無毒減農藥,直銷產地綠色蔬果,伴隨學生樂團演出,有別一般大賣場與傳統市場採買方式。(記者王紀青、顏福江/攝影)

更特別的是,微風市集提供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平台與對話空間,消費者在每個攤位購買的不只是農民所生產的產品,也可以直接瞭解其生產的過程,及每一項手工產品及蔬果栽種的故事。吳麗雪說,「透過對話,產品也賦予生命價值」。
 
抓對有機養生與綠色環保的訴求,市集在短短一年已打出口碑。
 
喜歡逛微風市集的張太太說,她覺得每月一次的採買太少,乾脆直接與農家接觸,一通電話隨時掌握農家生產動向,成為農家固定客戶,「各個時節的有機蔬果,全年享用得到。」
 
顧客愛問 買久變專家
 
注重飲食安全與養生的吳老師說,他每月固定和太太到微風市集採買,兩人扮演「好奇寶寶」,對於農友如何栽種有機蔬果、農特產生產過程,夫妻倆都問個清楚,「快成為半個專家了」,兩人認為增加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十分受用,「這是與一般大賣場及市場截然不同的消費經驗。」
市集還強調「分享與交流」,提供大專院校學生樂團表演的舞台,在徐徐微風吹拂及樂團樂曲聲中,讓消費者享受周末優閒的午後及黃昏時光。
 
微風市集
時間:每月第二個周六15:00~18:00
地點: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20號)
網站:http://breezemarket.blogspot.com/
 
【2008/11/16 元氣周報】

 

高雄有機市集》認識有機價值 請您別殺價
【元氣周報/記者王紀青、顏福江/報導】

(記者王紀青、顏福江/攝影)
「微風市集」推動有機栽培觀念,逐漸獲得農民認同,目前已增至20個農家攤位;有些農民即便沒有賺錢,秉持對農特產綠色無汙染製造的堅持,已是市集固定班底。

故事1:喜樂農場主人
不怕賣不掉 怕種不好

「喜樂有機農場」主人林憲輝打趣的說,「從一開始,我就抱著就算沒有人買,自己也要吃得安心。」萬事起頭難,林憲輝最初在旗美社區大學學習小規模生產,嘗試以非農藥經營農作的病蟲害管理,「結果卻不是老師講的那麼簡單」。

林憲輝表示,他用一顆喜樂的心來栽種有機農作,雖然還沒有開始賺錢,但他卻是每次市集活動的固定農家。「每次只要聽到顧客稱讚:你的菜好好吃,所有辛苦都值得。」他常說,不擔心農產品賣不出去,只擔心沒有種出最優品質的蔬果給消費者。

故事2:經典好米主人
苦撐十多年 堅守環保

獲得2007十大經典米的陳家成夫婦,11年前就開始有機米的栽種,是高雄縣最早接觸有機米培育的農家。許多同業都放棄有機耕種,但陳家全家凝聚向心力,咬牙苦撐有機農業十年來最艱辛的歲月。

「只要把握田地整治及稻子插秧後的水壓 (灌溉水位高度),雜草就不易生長。」陳家成夫婦說:「照顧稻子,就像養育兒女,慢慢來,急不得,必須細心呵護,而不是揠苗助長」。

故事3:懷恩農場主人
無一滴農藥 也無化肥

「懷恩有機農場」主人陳金和,7年前帶進有機耕作,他拍胸脯掛保證,「農場內的所有農作,未灑一滴農藥、未施一次化學肥料。」所有農事不假他人之手,「保留一塊淨土留給下一代,健康從吃開始注重。」

故事4:杉林香蕉主人
寧可送人吃 也不降價

林慶鎣是「杉林有機農場」主人,他對品質的要求已達「固執」的地步,種香蕉起家的他,為了讓消費者了解有機價值,寧願香蕉賣不完給人試吃或是送人,也不願被人殺價出售。他的堅持,打入北部市場,還「蕉」了不少朋友,贏得「金蕉伯」稱號。

【2008/11/16 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