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糧荒 印度二次綠色革命

印度有能力生產足夠糧食,卻因近年忽略農業,不但自己嘗到糧食不足的苦果,更因進口糧食讓國際糧價問題惡化。
路透

印度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肥沃土地,原本應可供應糧食給其他國家,但由於印度政府近年忽略農業,再加上經濟成長快速,反而使得印度的糧食生產無法自給自足,現任政府因此呼籲進行第二次綠色革命,希望改善缺糧的問題。

印度以前是飢荒的代名詞,40年前的綠色革命讓印度人不再吃不飽。紐約時報報導,綠色革命引進產量較高的稻、麥品種,同時擴大運用灌溉、肥料、殺蟲劑,把印度東北部變成糧倉。1968年到1998年期間,印度的榖類產量倍增。

但1980年代開始,印度停止擴建灌溉系統、貸款給農民,也未推動農業研究,地下水則嚴重超抽。

印度小農的農地面積逐漸縮減,幾年前甚至出現農民因負債過重自殺的悲劇。許多農民發現,把地賣給廠商蓋大賣場比較划算。

繼續耕作的農民,許多轉種高價值蔬果,迎合新興有錢階級的喜好,但他們沒有冷藏設備貨車把產品運到現代化超市,而產品要經過數級盤商轉手,使得農民拿到的錢只有消費者所付價錢的五分之一。

1980年到2002年期間,印度持續提供優渥肥料、榖類補貼給貧農,然而整體農業經費減少三分之一。現在,僅有四成印度耕地有灌溉,而氣候暖化、降雨型態改變,使問題惡化。

人口多達11億的印度,二年前亮起糧食紅燈,數十年來首度進口穀物。二年來,印度共進口七百萬噸穀物。

政府收購價過低,使得農民缺乏耕種誘因,也是糧食減產的幫凶。

印度農業主管官員庫馬說,印度今年不需要進口小麥,這對印度和全世界都是好消息,但這個現象能維持多久誰也不知道。

印度糧食供需落差若能消弭,對全球糧價有重大影響。印度要進口糧食,國際糧價自然欲小不易,反過來說,印度若能出口糧食,當然會壓抑國際糧價。

市場的力量或許可刺激農民繼續耕種,但印度農產運輸系統和層層剝削的盤商制度也必須改善,才能圓滿解決問題。

【2008/06/23 聯合晚報】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礦泉水廠進駐 恐損農民權益

  • 2008-06-10 中國時報 【廖志晃╱南投報導】

     味丹企業的關係企業─群岳礦泉水公司,要在埔里鎮牛眠里擴廠,生產包裝飲用水。遭縣議員吳國昌質疑損害當地原承租河川地農民權益,且未創造就業機會,卻衍生汙染及交通安全疑慮;縣長李朝卿表示,縣府一定會優先確保農民權益。

     吳國昌指出,埔里鎮牛眠里農民,在眉溪承租河川地耕作已有60年歷史,阿公、阿嬤們在日本時代徒手挖石頭、墾荒地,用汗水灌溉田園。

     但是,國民政府來台後,這些土地變成國有土地,只能租用,而且,雖然管理單位不斷變更,但農民一直依法繳納規費。縣府並向農民徵收「占用縣有土地補償金」。

     原有耕地 變工業用地

     八十六年時,縣府向農民表示,河川地是否辦理出租,還要等內政部核示。但九十六年十二月間,農民再向縣府申請租用時,縣府的回覆卻是「經查該地號已有使用計畫,非擬放租耕地,因此註銷承租申請。」

     今年五月初,縣府發函給農民,指稱「無權占用土地」並要求在月底前移除地上物,騰空返還土地,否則要依法送辦。

     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塊土地將要變更為工業用地,然後租給味丹集團的礦泉水公司擴廠之用!

     公告放租 農民不知情

     吳國昌說,縣府人員表示,曾經在九十五年十二月公告放租,只是農民不去申請。實際上,現耕戶沒有人知道縣府「公告放租」,再者,依國有耕地放租辦法規定「曾提出申請者,可免再申請」,縣府為何沒有通知農民前往承租?

     吳國昌並質疑,礦泉水廠業者抽取屬於全民的珍貴水資源,變成包裝水販售牟利,目前每天有40車次的大卡車進出,擴廠後噪音汙染、交通安全疑慮將更嚴重,卻全由當地居民承受,更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破碎的土地 消失的糧食

  • 2008-06-23 【文╱汪文豪《天下》】

    「搶錢!搶糧!搶土地!」

    這原本只是電腦線上遊戲的廣告台詞,如今竟活生生地在現實世界上演!

    今年以來,全球鬧糧荒,埃及發生搶麵包踩死人、海地飢民攻進總統府、印尼民眾不滿高糧價發生暴動、印度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越南、泰國停止出口稻米,使得菲律賓面臨無米進口而糧食短缺的危機。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 Becker)估計,假如糧價增加三分之一,富國的生活水準只會降低三%,但窮國會降低二○%。

    糧食危機,終結了世人對全球化貿易下,「貨暢其流」的美好想像。如何想辦法「地盡其利」,增產最多的糧食,維持國家自主權,已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第一要務。

    在台灣,雖然政府信心喊話,宣示國內稻米自給率高達九成,有三個月的存糧,以及有數萬公頃的休耕田可以立即復耕。但是,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三二%,日本四○%,韓國四二%,中國九五%,美國一二八%,法國一二二%,台灣實際偏低。

    而台灣的穀物自給率(以熱量權數計算)從十年前的三○%,下降到目前的二四%(小麥、玉米不到二%)。這是因為過去為了平衡台美貿易逆差,十年之內,屬於大宗穀物的小麥、大豆,台灣全面棄種,玉米也減產七成,全數依賴自美國進口。因此,當國際穀物價格上漲,台灣的麵粉、油脂、豆類加工與畜牧等行業,受到最大的衝擊。

    名列英國環境署公布的百大環保英雄名單的德裔英國經濟學者舒馬克(E. F. Schumacher)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中曾提到:「物質資源中,最偉大的毫無疑義是土地。研究一個社會怎麼使用土地,就能對它的未來有個相當可靠的推斷。」

    全球糧荒下,觀察當前台灣的土地利用,不禁會對台灣未來永續發展,捏一把冷汗。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農產品進口,為了不使生產過剩,價格崩跌,政府透過休耕獎勵來減產。從二○○二年到二○○六年,休耕面積增加五萬五千公頃,稻米種植面積減少四萬四千公頃。

    被稱為「寶島」的台灣一年可收成兩期稻作。近年來,每年稻米種植面積大約介於二十三至二十六萬公頃,但也有約二十二萬公頃的農地休耕,其中將近有八萬公頃農地因為一、 二期都沒有種植農作物,處於廢耕狀態。

    十年來,台灣有四.六萬公頃、相當於約一千七百七十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從地球上消失。其中有相當於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拿去蓋住宅與農舍。

    這造成了農田減少,農業生產力下降,而登記為農民的人數卻增加,多為都市人為了去買地蓋別墅,以嚮田圓夢。

    房子與稻子爭地,成為糧荒海嘯下,台灣得面對的洶湧暗潮。

    農地的青春痘效應

    「農地不種稻子卻改種屋子,這是什麼碗糕?」在高雄美濃土生土長的荖濃溪有機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徐華盛問道。

    被《天下雜誌》票選為微笑鄉鎮第一名的美濃,過去以種植菸葉文化聞名,即使受到進口菸草的衝擊,導致美濃的菸田面積大幅減少,但因地處荖濃溪上游,有著絕佳的灌溉水源,改種稻後,近幾年農委會舉辦的全國冠軍米競賽中,時常可看到美濃米得到佳績。

    三年多前,徐華盛自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退休返回美濃,看到兒時遍布好水良田的環境,因為連接高雄左營的國道十號通車,帶入不務農的都市投資客後,使原有純樸的客家農村景色,被四處林立的「豪華農舍」點點突破,不禁大嘆,「發展有機農業的環境被破壞了!」

    「有機農田最怕污染,這些別墅把生活污水排入農田的灌溉渠道,農民要向誰求償?」徐華盛問道。

    農地的青春痘效應,也同樣在東北部的宜蘭上演著。

    目前身兼梅花湖休閒農業區總幹事的鄒森均,從小就住在宜蘭冬山鄉。老家旁邊一塊約○.三公頃大小的稻田,存著兒時農忙下田幫忙父親的記憶。二、 三十年前的冬山、三星與員山鄉,每逢七月份,盡是整片金黃稻浪迎風搖曳的畫面。

    長大後,鄒森均在冬山鄉的市街上開照相館維生,伴隨政府十五年前規劃北宜高速公路的效應之賜,建商成為照相館最大的客源。因為建商在冬山、三星與員山鄉四處找農地蓋豪華農舍,完工後為了做廣告,會用相機把農舍拍得漂漂亮亮,將底片拿到鄒森均的照相館沖洗。

    「早在大陸富豪團來台灣炒樓前,台北就經常有小富豪團到宜蘭來看農舍,」鄒森均記得,小富豪團來宜蘭看房的效應,在雪山隧道通車前特別明顯。建商先跟地主達成默契,以地主的名義,在三百坪(相當於○.一公頃)的農地上蓋佔地十分之一,約三十坪的豪華農舍。等找到買主後,再將農地連同農舍過戶。

    對建商而言,購買農地與建築豪華農舍的成本,只不過六、 七百萬元,轉手賣給台北來的投資客,賣個一千多萬以上都沒問題。

    一來一往間,建商大賺四、 五百萬,來自台北的都市佬,則花費相較城市便宜的房價,一圓田園休閒夢。

    都市人的田園夢想,卻成為鄉村農夫的夢魘。

    宜蘭的田園風光正在消失

    鄒森均老家農田旁的豪華別墅,經常將帶有清潔劑的污水直接排入灌溉水圳,他的父親引水灌溉農田,發現距離取水口十公尺以內的稻子都生長不良,無法結穗。

    「這些死去的稻子,只好當成田間過濾器淨水了,」鄒森均帶著農夫逆來順受的口吻,苦笑說道。

    荒野保護協會前宜蘭分會長陳清枝觀察,三星地區一年大約會多出六、 七十棟新農舍,去年甚至增加一百多棟。以前水圳有很多小魚蝦,現在農地蓋農舍,家庭廢水污染灌溉渠道,小魚蝦都沒了。

    「宜蘭人最自傲的田園風光正在消失,如同把代表台北的一○一大樓打掉一樣,」他說。

    開放農地種房子,不只代表好水良田被污染,更使農地破碎化,阻礙農業大面積生產、 推動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的可行性。

    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從二○○○年到二○○五年,台灣有耕地的農戶增加了近七萬戶,同期間的耕地面積卻減少近一萬八千公頃,將近八成農戶的耕地面積小於一公頃(表四),導致農業生產指數降低了六.三%。

    農地破碎化,意味著每個農戶生產的規模太小,生產成本無法降低,農業收入無法養活一家子,久而久之,年輕人不願投入農業,導致農村人口加速老化。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是因為農村沒有發展。農業在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比重從一九七六年的一一%,逐年下降到二○○七年只剩一.五%(表五)。農村勞動力向都市流動,每個農戶的人口數從三十年前的六人,到今天不到四人。

    離開農村的大部份是年輕人,使農村人口老化,老農找不到接班人,六十五歲以上男性農民比重已超過一二%,是二十年前的四倍。而且,由於耕地面積太小,農民無法只靠耕種維生,收入中的農業比重,三十年來減少一半,只剩下兩成。

    「最後,台灣將無人務農。這是台灣農業發展的惡性循環,」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

    台灣的農地愈來愈破碎,肇因二○○○年一大錯誤政策。

    當今台灣農村的圍牆或電線杆上,四處張貼著農夫兜售農地妄想一夕致富的仲介廣告。而農地上到處可見社會權貴及退休公教人員蓋「豪華農舍」,像劃分殖民地,一塊塊地割據農業生產環境的完整性。

    「八年前錯誤的土地政策,新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彌補回來,否則台灣將無法面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挑戰,」中州技術學院校長、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大聲疾呼。

    所謂錯誤的土地政策,就是目前農業發展條例中,允許耕地每○.二五公頃就可以蓋農舍的規定。這是導致當時擔任農委會主委的彭作奎,請辭下台的原因。

    二○○○年總統大選,連戰、宋楚瑜陳水扁三方勢均力敵,當時立法院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委紛紛提案要求修改農業發展條例,要求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讓非自耕農可以參與買賣。並要求每宗耕地分割後的面積從五公頃放寬為○.二五公頃,並且可以蓋農舍。

    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直奔總統府同意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卻堅持反對非農民購買農地蓋農舍。他認為,農地變建地,不但地價將崩盤,農地也將從生產工具變成有錢人的消費商品。

    由於身為執政黨總統候選人的連戰選情告急,而宋楚瑜陳水扁都贊成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蓋農舍。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為拉抬連戰選情,多次召見彭作奎到總統府晤談,要求農委會放寬農地蓋農舍的規定,爭取農民選票的支持。

    彭作奎基於專業堅持己見,而國、民兩黨立委在立法院砲聲隆隆,發言修理彭作奎,逼得彭作奎為政策負責請辭。因此,李登輝決意放寬農地蓋農舍的規定,在國、民兩黨委員難得的共識中通過,但是連戰當年依舊敗選。

    「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蓋農舍,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彭作奎大大嘆了口氣說。八年來,農地被違規用來興建工廠、住宅或移作其他非農業用途的情況相當嚴重。

    「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彭作奎氣憤地問道。

    彭作奎的呼籲,像是空谷迴音。在國會殿堂內,一直有股幽靈力量,想要進一步再放寬蓋農舍的耕地面積限制。

    二○○七年六月,當立法委員忙著拚選舉之際,在民進黨籍立委林樹山領銜下,不分藍綠共有四十六位立委連署要再度修改農發條例。他們主張大幅度放寬興建農舍的面積限制,縮小到原有面積的四分之一,從○.二五公頃放寬至○.○六六公頃(約二○○坪),並迅速地一讀通過。

    「這不得了,一旦三讀通過,台灣農業不用發展了,」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胡忠一回憶,他看到這項提案,急忙找其他立委分析利害,說明修正案若是通過,將導致台灣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房價崩跌,才暫時擋下修正案。

    雖然新會期立法委員大換血,「但捲土重來的力量蠢蠢欲動,」胡忠一說。

    竹林變茶園 山坡地超限利用

    「農地破碎化」只是國土的危機之一,更大的危機在於山林的「超限破壞,」台大農藝系主任郭華仁指出台灣農業問題,不只在於興建農舍的面積限制,更出於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使農村沒有長遠的發展願景。

    台灣天然有機產銷協會秘書長張智閔就是因為山坡地超限利用而受害的例子。

    六十三年次的張智閔,家族在南投竹山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山區有一片十公頃大小的孟宗竹林。這片老天賞賜的天然竹林,時常可見國寶級的保育鳥類藍腹鷴穿梭,更因為數十年來不必施肥、灑農藥,就能長出鮮甜的冬筍,很符合現代人強調有機飲食養生的需求。因此,他毅然放下已從事十年、年薪百萬以上的藥廠業務工作,全心投入發展有機冬筍的事業。

    在他的努力下,他們的孟宗竹林不但成為全台第一家取得冬筍有機驗證的農地,還建立有機「黃金冬筍」品牌,在改良保鮮及運送過程後,價格翻了兩倍以上。在台北SOGO復興館的city'super頂級超市內,即使一斤賣四百元以上,依然搶手。

    但讓他心痛的是,在他們竹林上方,最近有種植高山茶的農民買下林地,將山坡上所有的孟宗竹連同地下莖全部刨除,改種高山茶。

    原本像是電影臥虎藏龍裡竹林迎風飄搖、青翠扶疏的畫面,頓時童山濯濯。一場大雨下來,泥水橫流,很令人擔心未來是否會發生土石流。

    讓張智閔不解的是,在竹山,坡度超過四○%以上的竹林比比皆是,依規定只能維持林地的用途,為何卻能變更為農牧用地,種植高山茶?連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都指出,種高山茶的水土保持比檳榔樹還糟。為何竹山的街道上,到處可見高山茶農地轉賣的廣告?

    為了保有自家竹林的完整,張智閔認為上方竹林地變更成農牧用地的過程有疑點,自力救濟四處探聽,發現有「地方有力人士」介入關說。

    更讓他震撼的是,三年來,水土保持局在台中縣與南投縣核可林地變更為農牧用地的案件,多達一千五百多件,面積將近一千公頃,相當於四十座大安森林公園從地球上消失。他向南投地檢署檢舉山坡地濫墾,沒想到隨即有三、 四名黑衣男子到他家恐嚇,將他家人痛打了一頓。

    「平地放任農地休耕與蓋豪華農舍,山坡地卻放任發展高山農業破壞水土保持,台灣農業如何永續發展?」張智閔無奈問道。

    全民皆輸的土地政策

    「人如果失去對土地的情感,靈魂就飄浮了,」農村詩人吳晟說道。家住彰化溪洲的他,曾花費一年的時間,從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林,一路行腳到中、下游的彰化、雲林平原,觀察濁水溪流域的變貌。

    看到青山被高麗菜、高山茶啃蝕得千瘡百孔,平地卻令其休耕荒廢,不是蓋豪宅,就是盜挖砂石埋廢棄物,吳晟大嘆現代人對土地沒有認同,所以才「短視地一再傷害我們的母親。」

    二○○○年的農地政策是個全民皆輸的政策。

    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農民。荒野保護協會前宜蘭分會長陳清枝指出,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其實讓許多農民夢碎。

    老農民把土地賣掉,到市區買公寓,讓自己與兒女失去了與土地、自然和故鄉的連結,失去了自己的根,這是一輩子的落寞。等以後想要買回來時,得花好幾倍的價錢,但大部份不可能再買回來了。

    其二,對於買農地、蓋農舍的都市上班族的田園夢,也很快就夢醒了。買了農地、農舍,住進去之後才發覺周圍都是一堆爛房子。也擔心自己太過招搖,會不會惹人眼紅而發生不測?還得忍受臨近農田噴灑農藥的臭味,以及一堆蚊蟲叮咬。加上農村生活機能不若都市便利,失望之後只好再轉手賣掉,造成農地價錢雖不斷被炒高,卻再也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其三,全民也是受害者。「我們為什們要關心農業、農地、濫建農舍問題?因為破壞環境是一種共業,不是我家掃乾淨就沒事了。糧食為什麼會貴?農地不見了!」陳清枝認為,農地被破壞、污染,種出來的農作物就不安全。沒有安全的糧食供應,最後受害的人就是都市中的消費者。

    天下糧荒,是共業?還是契機?端看這塊土地上人們飄浮的靈魂,何時找到永恆的歸屬。

斗南的農民百萬年薪夢

  • 2008-06-23【文╱辜樹仁《天下》】

    斗南鎮,位於台灣三大農業縣之一的雲林縣境內,西邊緊鄰著近年以咖啡聞名的古坑鄉。這個人口不到五萬人,放眼望去盡是農田的寧靜小鎮,鎮中心街道上的車子稀稀落落,超過四十年歷史的農會,就坐落在最熱鬧的街上,泛黃的外牆讓這座四層樓建築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座古蹟。

    不過,最近五年多來,這個寧靜小鎮並不安靜,在這座頗有年紀的農會大樓中,由總幹事張有擇領頭,正在進行一場可能改變台灣農業命運的大膽實驗。這個實驗,不但讓斗南成為台灣最大的馬鈴薯、胡蘿蔔產區,年產值達兩億元,也讓百萬年薪不再是農民遙不可及的夢想。

    「斗南經驗」不但引起全台學者專家的注意,也吸引馬英九前來考察,成為新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藍圖之一。

    時間回到二○○二年,台灣加入WTO,也是農地開放自由買賣的第二年,台灣農業不但面臨了農地破碎、人口老化與農民收入減少的問題,休耕地也不斷增加,光是雲林縣的休耕面積就有兩萬五千公頃。

    「這是歷史共業,」五十來歲的張有擇在農會會客室中,嘴裡吞雲吐霧,和訪客侃侃而談這場實驗的來龍去脈。

    以農會為中心 組成代耕團隊

    過去看著自己從事三十幾年的農業陷入困境,張有擇說,「台灣農業就像是農發會改名為農『萎』會一樣,萎縮的萎。」

    但他不想向命運低頭,大約五年前開始,以農會為中心組成代耕團隊,建立「中衛體系」,也就是企業化的經營模式,一步步突破大環境的限制。

    張有擇第一步就是要整合破碎與休耕的農地,擴大耕種面積。

    政府對休耕地的補助是一公頃一年九萬元,為了增加農民出租農地的意願,斗南農會以一公頃十萬元租地,並將破碎的農地整合在一起。

    整合農地之外,就是建立標準化的產銷機制,從整地、選用種子、栽種方式、施肥、農藥使用,到收成後的清洗、選別、分級包裝,全都由農會的代耕團隊統一嚴格管控,也建立生產履歷制度。

    這些作業,除了農會與農民的合作外,也結合了學界的力量,幕後有一群來自農業試驗所、台大、建國大學的專家學者協助土壤分析、品種選擇、農藥使用,到生產履歷制度與資訊平台的建立。

    「斗南農會這樣做,是因為市場逼的,」團隊成員之一的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指出。

    方煒表示,台灣過去很少從市場端去思考農業生產。「應該要先知道市場在哪裡,需要什麼樣的規格,再進行栽種,才不會有生產過剩問題,」方煒強調。

    斗南鎮農會跳過中盤商,直接賣到大賣場和出口日本,縮短產地到市場的距離,也掌握自己的通路。內外銷都有,可隨時跟著市場調整生產與內外銷比例。

    張有擇說,現在市場上食品品質要求很嚴格,要達到標準,就要做好生產履歷和分級包裝,只有擴大生產規模,讓產量夠大,並做好產銷的控管,才有可能做到這些。

    要建立這樣的產銷模式,必須投入上億的資金在軟硬體設備上,在農會的農機廠中,張有擇指著一輛輪胎和人一樣高的曳引機說,「這台就要四百多萬,一般農民根本負擔不起。」傳統的耕作方式也做不到,所以斗南鎮農會就直接跳進去操作,以農會為中心,結合農民和產銷班,這就是所謂的「中衛體系」。

    現在斗南鎮農會已整合了四百公頃農地種植胡蘿蔔和馬鈴薯,其中實施新制的馬鈴薯田,平均每公頃產量比傳統方式多一成半,加上胡蘿蔔,一年產值高達兩億元。被問起農民收入是否有變好,張有擇含蓄地說,「農民收入比較好不敢說啦,是比過去穩定。」拜新產銷制度之賜,過去十四年來,斗南鎮農會的公積金從三.八億增加到十三億元,是台灣極少數可以靠生產就獲利的農會。

    過去雲林農業經常給人與高麗菜、柳丁價格慘跌,或是病死豬流竄等負面新聞聯想,「斗南模式」為雲林農業帶來新形象。

    「解決雲林農業問題,就是解決台灣的農業問題,」最近積極在兩岸三地行銷在地農產品的雲林縣農業處處長呂政璋說,世界鬧糧荒,糧價上漲,反而是雲林農業發展的新契機。人吃的稻米、動物吃的玉米,都可以透過休耕農地增產。

    他認為,只要配合建立產銷履歷與產地直供的契作制度,台灣農產品絕對有競爭力。「斗南模式」無疑為解決台灣農業問題,提供了方向。

    國際化,才有好價錢

    「只要農產品規格化,就有辦法國際化,有了國際水準,才會賣好價錢,這就是傳統農業的升級,」張有擇談起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斗南模式,臉上不時透露出得意的神情。

    不過,得意神情的背後,他也付出相當大的心力,也承受不少壓力。

    為了學習田間管理和開拓市場,農會成員從九○年代開始,每年都會跑日本兩、三次,從北海道到九州,拜訪商社與農場。

    但最辛苦的是處理人的問題。老農民本來就生性保守,張有擇回憶,當初說服農民把地租給農會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老農民對他說,「我幾十年都是這樣種,你才種幾年就要來教我?」為了取信於農民,農會就在他們的田旁邊,實際做給農民看,逐漸取得信任。

    此外,農會本來就是人事複雜的組織,有時還摻雜一些政治運作。為了推動中衛體系,張有擇整整花了五年時間才擺平內部人事問題。

    然而,也是人事問題,再加上法令限制,讓斗南模式的繼續發展遇到了瓶頸。「樹大就會招風,」方煒無奈地說。

    斗南鎮農會做出成績,引來各方覬覦,「我現在做這個,很多人批評我,」遭到各方勢力夾擊的張有擇皺起眉頭說。

    今年二月,斗南鎮農會會員大會通過六億元的冷藏庫興建案,據說就有地方人士想要包工程。農會直接經營,在縣議會被質疑與民爭利,搶盤商生意。而張有擇十幾年前曾捲入的槍擊案,還不時被拿出來批評。中央政府則是為了避免被質疑圖利特定團體,不敢補助太多經費。張有擇要向中央爭取經費,又要和地方人士周旋。

    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認為,要增加台灣農產品競爭力,靠農民團體自己去做,困難度很高,政府在政策上應該要輔導農企業的發展。

    離農會不遠的包裝廠中,工作人員正在包裝今年初就採收、儲存在冷藏庫裡的胡蘿蔔。有冷藏設備,讓斗南鎮農會可以隨市場需求,調節產銷,方煒認為,這樣已有農企業的雛型。

    洗得乾乾淨淨的胡蘿蔔,就像衣服尺寸一樣,依不同大小分級包裝,並清楚標明出貨班別、品名、規格、等級和重量。和過去傳統市場中總是把大小參差不齊的胡蘿蔔堆在一起,消費者還要費心挑選比起來,斗南胡蘿蔔的賣相,確實好很多。

    台灣農業,不知是否能像斗南鎮農會一樣,找到重獲新生的一條路。

農業技術 非洲台商競爭力

  • 2008-06-19 今日晚報 【文╱江羚瑜《理財週刊》】

    台灣在非洲不只提供醫療及農業技術、海外志工等人道救援服務,政府更提出「榮邦計畫」獎勵企業前往非洲投資,協助企業跨足非洲市場

    隨著農產品價格持續高漲,全球日益重視糧食短缺所帶來的隱憂,不過非洲人口成長率居各大洲之冠,故存在已久的「糧荒」問題亟待解決。然而台灣從30年前的受助國已轉型為資助國,長期提供非洲邦交國農業技術,協助非洲國家改善生活品質,亦維持良好的經貿合作關係,而林志玲、張惠妹、孫燕姿……等藝人更前往非洲,藉此拋磚引玉,呼籲國人發揮愛心。國際合作發展交流基金會也提供醫療技術協助,並鼓勵國人前往非洲擔任志工服務,更獎勵國內企業深入當地進行投資,結合民間與企業的資源,為遙遠的非洲大陸貢獻一己之力,將台灣精神融入非洲,推動務實的國民外交。

    推動農業技術交流

    台灣與非洲皆位居亞熱帶,其地理環境及氣候有許多相似之處,國際合作發展交流基金代理秘書長李新穎指出,非洲大陸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與台灣以農立國的歷史相近,而國內農業技術發展數十年,至今已累積許多成功經驗,對各邦交國的農業發展有實質幫助,並派遣駐外技術團前往當地教育民眾,提供不同的技術交流,協助當地改善農業品質。其中農業合作方案包括布吉納法索鄉村貸款計畫、史瓦濟蘭烏蘇杜河下游小農灌溉計畫、甘比亞婦女微額貸款管道技術協助、甘比亞微額貸款計畫、甘比亞技職教育計畫……等具體行動,以提升該國的農業環境。

    「糧荒」雖然是解決非洲問題的第一要務,不過近年來台灣把成功的農業經驗移植至布吉納法索,卻深受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高度關注,對解決糧荒提供實質助益。由於駐布吉納法索技術團長期實施的大面積稻作墾區,去年已在當地開發1800公頃水稻墾區、年產量高達11750公噸,陸稻推廣面積亦達6024公頃,每公頃平均產量約3公噸,總產量約16288公噸,減少布吉納法索進口糧食的外匯支出,有效解決非洲國家糧食問題。李新穎認為,台灣與非洲邦交國透過農業技術資源整合,不只改善當地民生問題,更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交流。

    台灣長期投入非洲交流農業技術,外資如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則看好非洲大陸豐富的投資商機,近年來積極布局,反觀多數台商西進大陸,對於「投資非洲」卻感到遙不可及。

    「榮邦計畫」獎勵台商赴非投資

    李新穎認為,其實台灣的中型企業,較適合前往非洲投資,由於開發中國家商機較成熟國家大,大型上市櫃公司早已布局其他海外市場,而小型企業卻又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此外,亦有農業技術團的退休人員,前往非洲開發業務,或帶領親友在當地深耕非洲市場,做為退休後發展事業的第二春。

    現今台灣非洲邦交國包括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甘比亞、聖多美普林西比等4國,因國內擁有許多農業技術、醫療產業的競爭利基,若結合非洲的經濟環境及充沛的天然資源,也是台商投資非洲的優勢之一。只要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及企業的競爭優勢,並在投資前應先了解非洲產業概況(表1),評估企業長期進駐的整體環境與投資優勢(表2),即可立足台灣,跨足非洲市場。

    李新穎指出,「國內上市企業南緯(1467),約10年前已遠赴非洲南部的史瓦濟蘭投資。」南緯在當地已設立5座成衣廠,並經營織布、染紗等業務,以史瓦濟蘭為最大的生產國家,以外銷美國為大宗,當年史瓦濟蘭國王還親臨成衣廠參與開幕剪綵。

    人道關懷 服務最前線

    為協助非洲國家改善醫療環境,台灣醫療技術團透過長期派遣方式,在各邦交國設立據點,也設立行動醫療團,深入當地為民眾提供治療及諮詢服務,包括和各國政府合作推動各項疾病防治計畫,例如馬拉威的愛滋病研究防治、聖多美普林西比的瘧疾防治……等,皆深受當地政府及人民肯定。李新穎指出,醫療技術團成員涵蓋台灣各地醫療院所,結合優秀熱心醫護人員,遠赴非洲各國提供最前線的服務。

    至於海外志工與國民替代役,則以專業技術及服務熱忱為非洲貢獻所長。國合會自1997年派駐第一屆志工至今,深入非洲各國服務;外交替代役自2001年派遣第一批替代役以來,協助駐外技術團推動各種農漁牧、經貿發展、企業輔導、醫療服務、資訊推廣及教育……等,更是畢生難忘的國民外交經驗。

     榮邦計畫 獎勵企業投資措施

    為了鞏固邦誼及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商機,協助國內廠商跨足非洲市場,政府推出「榮邦計畫」,以投資促進、資金取得、人力支援與技術協助等方式,提高台灣企業布局非洲的投資意願,獎勵企業深耕非洲市場,促進邦交國產業升級,對企業投資的具體措施列舉如下:

    一、投資促進:提供企業海外投資相關協助,包括投資環境進行分析,例如區域及個別國家整體評估,提供企業投資、融資、營運計畫書等諮詢服務。

    二、資金取得:為企業解決海外投資融資問題,政府提出優惠措施:

     設立「加強對友邦投資合資資金」: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與國合會分別編列台幣50億及25億元,以逐年編列足額投資預算方式,實際支用額度視政府參與投資個案而定。

    設立「加強投資中小企業實施方案」: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編列100億元,提供國內中小企業或國人遠赴邦交國進行投資計畫,但不含上市(櫃)公司,投資個案之公股總股權比例,不超過投資事業實收資本49%為限。

     強化赴友邦投資與優惠措施:

     (1)提供企業赴有邦交國國家信用保證,協助企業取得銀行融資。

     (2)外交部修訂「鼓勵業者赴有邦交國家投資補助辦法」。

    提供各項補助項目及比例,包括補助企業國外投資最高總額2000萬元,補助期間5年;「雇用當地員工薪資30%」、「廠房設備或營業處所或土地租金30%」、「融資利息50%」可擇一申請補助;考察機票補助款最高4萬元;保險補助由外交部及業者各負擔半數,補助期限5年,每年最高50萬元,於保險期間內分期支付。

    三、人力支援:支援廠商解決人力問題,協助企業在邦交國提供當地人民的職業訓練,以及運用外交替代役資源,進駐投資服務團或技術團,以解決人力短缺等問題。

    四、技術協助:除了企業在當地投資外,並鼓勵技術團人員在地創業,強化輔導建立運輸體系,增加邦交國的產業發展。

    政府提出各種投資優惠措施,無非是期盼國內企業擴大海外版圖,投資非洲市場,若國內企業透過與非洲友邦之間的貿易互惠等多項協議,由非洲國家出口美國、歐盟市場的優惠待遇,借助「榮邦計畫」提供投資及其他相關配套措施,將有助於拓展廣大的非洲經貿市場。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繼荔枝芒果之後 台啤與紹興酒進軍西班牙

繼去年台灣生產的荔枝與愛文芒果進軍西班牙市場之後,台灣菸酒公司生產的台灣啤酒與紹興酒,也於日前運抵西班牙展開試賣,為拓展日漸增溫的台灣與西班牙雙邊貿易添加火力。

中華民國駐西班牙代表處經濟組組長陳銘師告訴中央社,這批啤酒與紹興酒各六百箱,每箱二十四瓶,共裝一只貨櫃,由西班牙台灣商會會長李耀熊經營的中歐百貨商場進口,將於近日內配銷到西班牙各地的超市及餐廳試賣。

陳銘師表示,在駐西班牙代表處的積極協助拓銷下,台灣與西班牙的雙邊貿易近年來快速成長,農產品交易也逐步加溫。

他說,自去年台灣開放西班牙的柑橘進口之後,西班牙的農產業者對台灣的市場也抱著極大興趣,例如今年三月間,瓦倫西亞自治區的柑橘業者就邀請駐西班牙代表黃瀧元與他自己到產地參訪。

瓦倫西亞柑橘業者更於今年四月間,提供機票及住宿費用,邀請台灣五家具潛力的進口商五名代表到產地參訪,並參觀在當地舉行的歐洲農產品及水果展。

瓦倫西亞的柑橘業者及西班牙中部卡斯提亞曼加自治區的食品業者,另將分別在區政府官員陪同下,組團到台北參加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舉行的台北國際食品展。

陳銘師說,西班牙的農產業者一方面向台灣推銷西國產品,如柑橘、葡萄酒及西班牙小點心等,另一方面也希望引進台灣的熱帶水果。

根據中華民國海關統計,去年台灣對西班牙出口十五億四千六百萬美元,進口四億五千二百萬美元,年增率分別為百分之三十七與百分之十一點六。

今年一月到四月,台灣對西班牙的出口更快速成長百分之五十二點六,達到六億九千萬美元;進口也增加百分之二十二點六,為一億七千三百萬美元。

【2008/06/10 中央社】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農民復耕意願低 恐影響下半年蔬菜供應量

  • 2008-06-10 【中廣新聞╱李河錫】

    中南部豪大雨成災,農委會緊急提高復耕蔬菜救助金、每公頃可請領一萬塊﹔然而不少農民反應,請領程序繁瑣,金額還不及成本0.5%、連支付上漲肥料錢都不夠,又怕持續遭受風災雨害,對復耕作業心存觀望,恐將影響下半年整體蔬菜供應量。

    受先前連日豪大雨衝擊,造成中南部蔬菜產區災情慘重,農委會為體恤農民辛勞、減少損失與鼓勵復耕,特別緊急提高復耕蔬菜救助金、每公頃將可請領一萬塊﹔然而彰化地區不少農民反應,大部份農地都承租而來,請領補助程序相當繁瑣,何況在肥料、油價與原物料高漲下,每分地只能請領一千塊,還不及栽種成本的0.5%,倒不如休耕請領更高的補助。

    農民表示,蔬菜從栽種、施肥、管理上市原物料大漲下,每分地成本就要三萬塊以上,也相當不願意政府補助,而是希望能制定政策,促進產銷平衡,平均提高農作物銷售行情、增加農民收益,才能讓產業永續經營。

    在復耕補助有如杯水車薪、連支付上漲肥料錢都不夠,加上即將進入颱風期等因素衝擊下,不少農民對復耕蔬菜心存觀望,如果沒有紓解,唯恐將影響到下半年全台蔬菜整體供應量。

農糧署:輔導合理施肥 適時推廣有機肥料

2008/06/10
【中央社】

     國內化學肥料價格隨國際原料行情水漲船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忙於化肥的平價與穩定供應。副署長蔡精強說,除了輔導農民合理施用化肥外,也將適時推廣有機肥料,帶動農產品質提升及農地永續利用。
 蔡精強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由於國際化學肥料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國內肥料製造公司的成本提高,化肥成品的價格也跟隨升高。
 他說,在化肥價格上漲之際,農糧署積極推動合理化施肥措施,由各區農業改良場組成「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辦理合理化施肥宣導,並免費協助農民辦理土壤肥力檢測與作物需肥診斷服務,輔導農民有效使用化肥,同時減少用量來降低成本。
 蔡精強指出,除了輔導農民合理化施用化肥外,農糧署也將適時推廣有機肥料的使用,幫助農地增強地力,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進而幫助農民創造更高的利潤。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孟山都積極開發收成倍增新種子

工商時報2008.06.06【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農業生化科技大廠孟山都(Monsanto)周三宣布,2030年之前將開發出收成量加倍的玉米、黃豆及棉花種子,而栽種所需的水量、土地能源也將隨之減少30%。

     紐約時報報導,在世界領袖於羅馬集會商討糧價高漲與糧食短缺問題的因應辦法之際,孟山都作此宣示,有意藉此展現基因改造作物在彌補糧產不足方面的重要性,爭取外界認同。

     不過內布拉斯加大學的黃豆基因專家史佩齊,卻對孟山都預定的2030年前收成加倍的目標提出質疑,認為依目前農作生產的速度不太可能達成。

     史佩齊以內布拉斯加的黃豆田為例,每年每英畝的收成量僅增加約0.6英斗。按照此速度,產量欲從2000年每英畝50英斗的紀錄提升1倍,需等上83年的時間。

     然而孟山都主管表示,一項名為「分子標誌輔助選種(marker-assisted selection)」的新技術,可使收成速度加倍。此外這門技術並非置入外來基因改變作物,而是利用基因試驗協助挑選何種作物適用於傳統交叉繁殖,大幅提升栽種速度。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旱季未到 印尼蘇門答臘島已出現大量火點

雖然六月才正式進入旱季,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上近日已開始出現大量山林燃燒火點,相關單位官員被指未及時做好預防火點出現;在西加里曼丹省首府坤甸,林火產生的煙霧開始影響到附近蘇巴迪奧機場班機起降作業。

據衛星攝影顯示,蘇門答臘島廖內省火點數量急速增加,從上週五的三十七點增至昨天的一百八十一點。

氣象局官員瓦利指出,其中以下羅干縣和上羅干縣最多,各有三十九點和三十一點,其餘的分佈在朋加麗、甘巴爾、西阿克和關丹辛基等縣區。首府北干峇魯多天來也被煙霧所籠罩;整個蘇門答臘島發現的火點已從一百三十七點增至三百七十一點。

此外,南蘇門答臘省林火管理處官員梭利興說,該省近日發現的火點大量增加,已從四月份的三十二點增至五月間的一百一十六點,分佈在至少七個縣份。

他說,六月進入旱季後,由於火耕引起的火點將會增多,至今未發現這些火點是由於泥媒地著火燃燒所引起。據估計,如果未來聖嬰現象持續的話,旱季時間將延長,火點燃燒時間也將更久。

對於廖內省等地火點在旱季來臨前大量出現一事,該省天然資源保護局長西迪克指出,其他相關單位官員沒有積極去進行防止及克服工作,其實廖內省出現的火點每天都在增加,目前應該進入一級戒備狀態。他說,該局只負責監督及克服保護林地出現的問題,其他相關官員不應袖手旁觀。

另一方面,西加里曼丹省發生的山林大火近日在蔓延中,衛星攝影顯示,火點已增至二十八個,分佈在三發縣和孟加影縣,坤甸附近也發現多個火點,該省林火消防局指出火源是農民火耕所引起。

坤甸蘇巴迪奧機場主任佐科對雅加達一家私立電台說,由於煙霧瀰漫,該機場昨天上午能見度只有三百公尺左右,導致多個班機起降時間延誤。

【2008/05/19 中央社】

玉米飆天價 飼料成本走揚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六日電】

由於暴雨阻礙美國中西部地區的玉米種植,芝加哥玉米期貨6日再創盤中新高;天候惡劣使黃豆也攀抵三個月高點。仰賴玉米飼料的豬、牛與雞肉生產成本上揚。

美國氣象局5日的報告顯示,中西部包括愛阿華州、伊利諾州等地雨量偏高。另據農業部的報告顯示,6月初僅63%的玉米生長狀況良好,低於去年同期的78%。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7月玉米期貨繼5日收盤創下每英斗643.25美分的歷史記錄後,6日盤中再創663.25美分的空前新高。玉米期貨接連三個交易日上漲,5日漲幅高達4.7%。分析師指出,美國天氣不佳造成價格上漲,而價格猛漲反映穀物存量處於低點。

美國農業部的報告顯示,美國18個主產州的玉米,播種後僅有74%發芽,不但低於去年的92%,也遠低於五年平均的89%。黃豆狀況也不佳,種植進度僅為69%,種下的黃豆也僅有約三分之一發芽,遠低於去年同期的64%。多雨、低溫環境也會使玉米與黃豆根札得不深,在接下來的乾熱季節容易受損。

芝加哥7月黃豆5日大漲4.5%至每英斗1,452美分,6日盤中再漲到1,466.75美分。7月米價5日也大漲4%,6日盤中再漲4.96%至20.32美元。

美國主要用玉米當作牛、豬、雞的飼料。每磅重的活雞需要1.2磅的玉米才能養成,每磅活豬耗費3.6磅玉米,每磅活牛更需要6磅玉米才能養出來。玉米大漲讓飼料成本同步飆升。

澳洲農業部表示,由於5月乾旱,澳洲穀倉西澳地區今年的穀物產量可能不如預期,今年穀物產量可能在1,000萬到1,200萬公噸之間。澳洲政府上月曾說,假如氣候狀況良好,今年穀物產量可望突破2004年創下的1,450萬公噸歷史紀錄。

芝加哥小麥7月期貨5日收盤大漲4.3%,6日續漲5.63%至每英斗8.29美元。小麥近期期貨曾在2月底創下每英斗13.5美元的歷史天價,但隨後亦因農民搶種崩跌42%。

【2008/06/07 經濟日報】

科技農莊 沙漠種出綠色奇蹟

【經濟日報/記者林妙容】

以色列中部以南一望無垠的內蓋夫(Nigiv)沙漠,綿延連接西南埃及的阿拉伯沙漠,在11月至4月的雨季裡,年平均雨量只有25公厘,對一場豪雨就降下上千公厘雨量的台灣來說,簡直難以想像。

在這樣滴水是金的沙漠裡,以色列人卻在黃土中製造人工綠洲,一個個溫室整齊排列,青椒、番石榴、白菜應有盡有,還有一片抬頭仰望的向日葵,彷彿嘲笑著高空中的烈日。

以色列在邊界和停火線內的總面積只有2萬7,817平方公里,國土大小約是台灣的四分之三,但中南部以降,國土的一半全是沙漠。連年征戰,與鄰近國家不睦的客觀環境,迫使以色列人更急於利用貧瘠土地。過去為了安全理由,保全內蓋夫沙漠占領地,以色列政府移民屯墾,為了不讓人民在沙漠裡挨餓,他們必須在沙漠裡自給自足,解決沙漠裡的貧瘠的土地和不足的水源成為最大課題。

滴水灌溉 毫不浪費

在最貧困的環境中,為了對水有最好的利用,以色列人發明了「滴水灌溉」技術。一排排塑膠水管在每株植物根部開口滴水,由電腦控制測得的土壤溼度,決定植物根部水的供應量,由系統自動24小時全天候控制供水;裝了系統以後,農人不必再管「澆水」這件事,用最少的水,就能養出結實累累的青椒、芭樂。

僅管如此,光靠一年25公厘的雨量,自然不夠沙漠屯墾區使用。以色列政府從北到南架設自然水輸送系統,將北部降雨時收集得來的水,輸送到南部去。在內蓋夫沙漠經營鄉村合作屯墾區奇布茲(Kibbutz,希伯來文意為共同屯墾)的農場主人說,為了用水,居民還會挖井抽取地下水,「有些地下水甚至抽到地下2,000公尺,抽到的水是好幾百年以前滲入地下的水;抽出來時,水還滾燙的,一不小心還可能被燙傷。」

溫室蔬果 賺進外匯

最先將滴水灌溉技術引進此區的Natafim公司出口部門經理Itehak Inbar說,「水」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色列就快要沒水了」,可是生活還是得過下去。以色列的每一個農莊都是科技農莊,原本在其他國家當醫生和教授,為了成立自己的國家回到「允諾之地」,用資訊科技確保每一滴水的運用、水的循環利用,維護已取得的土地。

以色列政府為了取得新水源,致力於人造雨、地中海海水淡化的研究,但是成本仍然很高,還未達到市場化的效率。

除了水源,為了克服沙漠惡劣氣候,所有植物都在溫室中培。溫室顧名思義就是要幾乎保持恆溫,不讓溫度變化太大。夏日裡的內達夫沙漠,白天可以達到攝氏40度以上,晚上氣溫卻可能驟降到零度。人們在沙漠中生活,靠的是冷氣與暖氣,沙漠裡的溫室也是同樣道理,利用冷卻和暖化系統,保持適合植物生長的攝氏25度左右。

以色列人利用廢棄床墊的材質,鋪在溫室四周,配合流水系統流過這種材質,就成為一套冷卻系統,可以在白天日照旺盛的時候,將溫室內的溫度冷卻下來。暖氣系統則是利用油電機器把水加溫,再順著鋪在土上的滴水灌溉系統,平均分散到植物的根部,讓植物不致受寒。

土壤則是從以色列北部移入,利用搭配特殊養分配方的土壤,可以讓植物用最少的土,成長到可供收成的地步,而且幾乎在1、20年內都不必換土。由於各種設備所費不貲,以色列政府對沙漠種植都有補貼,一般的補貼比率是40%,以求讓屯墾區的人能繼續留下來。

沙漠養魚 銷到歐洲

現在,內達夫沙漠區的蔬果、花卉,約有30%銷往價格較好的歐盟和美國市場,為以色列賺進外匯,也鞏固了國安,等於是在沙漠裡製造奇蹟。

以色列人不僅在沙漠中種出綠色奇蹟,14年前開始,還在沒有水的沙漠裡養魚。利用直徑約2公尺到3公尺的獨立圓筒水泥隔離水槽,內達夫沙漠中養了從泰國進口改良的一種名叫Barrmundi 的魚,這種魚10年可以長到15到30公斤。農場主人說,在沙漠裡養魚,沒有物種汙染的問題,這些基因配對養成的特殊魚種,適合在以色列的沙漠裡生長,每個月有100萬公斤各式魚類可以銷到歐洲。

以色列拜國家安全與求生意志所賜,創造出的沙漠奇蹟令人嘆為觀止。以色列經驗現在推廣到大陸、衣索比亞、甚至墨西哥等急需用少量水源與土壤種出大量農產品的國家。對部分國家來說,科技的進步等於餵飽更多的人口,解決饑餓問題。

【2005-12-24 經濟日報】

農民的肥料之怒

中國時報 2008.06.11  李武忠、陳郁蕙

     這些日子以來,肥料調漲竟然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後續發展似乎已經從單純的解決農民困境,轉為對馬團隊施政能力的質疑。也因此在思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平息農民怒火,恐怕不是單憑任何農業經濟模型或經濟分析可以得到解答。

     新政府上台後隨即宣布肥料價格全面調漲,時機緊跟在國內油價大幅調漲之後,各類民生物資價格普遍上漲,人民荷包縮水。在生活大感吃不消之際,由於相關農產品價格並未能充分反映生產成本上漲,加上中南部連日豪雨,對部份地區葉菜類造成嚴重損毀,農民損失慘重,儘管政府在宣布提高化肥售價的同時也給予七○%補貼,農民只需負擔三○%,但對農民而言仍如雪上加霜,農民不滿情緒在瞬間爆發。

     在相對配套措施上,政府宣布調高價差部分七○%由政府補助,三○%由農民自行負擔。而根據報載,此一分擔比率係因為國內農民使用化學肥料過多,超出國外使用量的三○%,對農地生產力有不良影響,農委會因此希望透過由農民負擔三○%方式,來鼓勵農民主動降低平常化肥的使用量。

     此種考量固然符合政策推動時所強調需要外在的「壓力」與內在的「動能」相互為用,但在考量穩定民生物價與產銷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長期以來台灣產品價格並未充分反映成本,農民辛苦工作所得報酬原本已明顯偏低。再加上油價、肥料、農藥等費用不斷升高,目前台灣農家平均農業所得僅十七萬元之水準,根本無法養家餬口。因此基於現實及避免浮濫使用肥料考量,現階段該三○%自行負擔部分應可再給予降低到十至十五%,以減輕農民負擔,至於所減少之十至十五%則可要求台肥配合國家政策,由其盈餘部分來吸收。

     其實,在國外肥料價格高出台灣甚多,為何未見當地農民強力抗爭?關鍵就在於農產品價格、政府保護、農民組織功能之發揮與相關研發。以日本為例,儘管日本的肥料、農藥、農機燃料、飼料價格等均較鄰國為高,但因日本農產品售價亦相對較高。像日本宮崎縣生產的芒果「太陽之子」,在台販售兩顆要價五六八八元。如此高價自然使得農業生產所得增加。二○○五年日本農民平均年收入達五○二萬日圓,其中農業所得為一二三.五萬日圓、年金三四三.一萬日圓,明顯較台灣高,農民生活得以維持穩定。

     至於日本農產品可以賣得高價的原因包括:日本國產農產品衛生安全管控佳,農民普遍遵守安全用藥,使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此外,由於日本農業團體在國會擁有強大影響力,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農業保護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保護措施主要體現於關稅與補貼,後者固然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但是以九十九%的非農業產業來支撐一%農業仍然可行。

     日本農協功能發揮,亦對農業生產有所助益,從生產資材採購到農產品銷售、價格談判以及國家優惠農民政策的具體操作都由農協來完成(台灣各農會與協會亦可扮演類似角色)。鑑於化學肥料使用過量不僅提高生產成本,也會破壞農地生產力,日本政府在十年前即透過科研,研發節約化肥生產技術與替代產品,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質肥料、緩效性肥料及省力化肥料,大幅降低農民對化肥的依賴。

     在台灣由於各地農業生產環境產業發展重點不同,中央政府應降低主導角色,增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權責,使各縣市可依對環境貢獻度與發展需要執行相關決策。任何一項事涉人民權益政策的推動,事先應經過詳細的沙盤推演,擬妥各項因應計畫與配套措施,並與民意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伺機推出,才能使反彈聲浪儘快平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實現農民收入達百萬的目標,除了要先度過眼前肥料紛爭與接下來可能面對之風災考驗外,亦須拿出改革的魄力與決心,更要有新的思惟。

     (李武忠為農業經濟兼任教授,陳郁蕙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農友獨嘗肥料飆漲苦果

中國時報 2008.05.30  藍國揚╱台東市(自耕農)

     肥料又要漲價了,這一次,一漲就是四成多,這叫原本已經無利可圖的農業,無異是雪上加霜,但是因為耕作成本的增加,成本不得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只不過,一旦蔬果價格高漲,消費者買不下手,最後吃虧的,恐怕還是農民自己。

     大家都知道,蔬果如果不使用肥料,一定無法長成市場上所需要的規格,為了要讓蔬果的賣相好,使用肥料是必然的,但是不可諱言的,如果要讓蔬果的賣相好,使用台肥所生產的化學肥料,是最快、最好,也是最方便的,即使使用多了化學肥料,可能使土地酸化,但其他的有機肥都不太符合農友的需求,因此,農友依賴台肥甚深。

     肥料漲價,或許是全球性的,然而,筆者必須讓執政者知道,平均一位農友耕作,每個月的收入是多少嗎?大約只有兩萬多元,遇上災害時,當然就更少了。以筆者自己為例,種植兩公頃的文旦,有一年颱風侵襲海岸山脈泰源幽谷,谷內文旦無一倖免,雖然政府提供了災害現金救助,但是兩公頃只補助了五萬多元,這要農民一年只靠這五萬多元過生活,夠嗎?

     因此,即使肥料漲價是必要的,政府也應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要如何幫助農民度過難關,而不是將肥料漲價問題丟給農友就算了。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PTS『用一棵種子創造千萬商機』談農業

台灣的農業有如夕陽產業般,正在加速沉淪之中。然而反觀其他國家,尤其是國土、人口、資源與台灣相似的荷蘭與丹麥,一個是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一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出口國,專業農民的收入都高過國民平均值,都是該國的富裕階級。

從這兩個農業改革成功的先例來對照台灣,我們缺乏讓農產品從育種到出現在餐桌上,緊密合作的高效率產業鏈,政府的發展政策無論在人才培育、科技研發、產銷制度、環保維護等重大方面,都缺乏全方位現代化的改革。

荷蘭農業的成功有賴於產業的高度組織化,從政策規劃、土地管理、教育、科技研發、產業分工制到行銷制度,荷蘭早已建立一個高技術性及現代化管理的農產體系,藉以實現低耕地面積、高附加價值的農業成果。

簡而言之,台灣農業時至今日的關鍵,是必須全面檢討落實科學化、資訊化的管理,才能催生出在全球化市場中具備競爭力的農業。

我們必須正視台灣農業的危機,尋找並扶植重佔市場的先機。農業的正常發展,牽涉的不只是個別產業的產值,還關係到整個地方文化、社會穩定、國家資源的發展。想想光一個荷蘭的花卉市場年營業額就超過900億美金,它不只造就了上萬個相關企業的營收,最重要的,還造福了數十萬家庭的生存。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的農產貿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歐洲像丹麥、荷蘭的農產輸出,原本就有勞動、土地成本較高的限制,而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如何維持優勢,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除了隨時改革強化產業結構,避免市場波動風險,像德國、荷蘭、丹麥等國都逐漸加強農產加工業及農業生技的發展,並積極輔助有機農業的開拓,希望在未來高附加價值的農業市場中能持續領先。

一顆種子千億商機 台灣農業能否再起

2008.05.21  【台北訊】

    台灣的農業已如夕陽產業般,正在加速沉淪之中。然而反觀其他國家,尤其是國土、人口、資源與台灣相似的荷蘭與丹麥,一個是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一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出口國,專業農民的收入都高過國民平均值,都是該國的富裕階級。荷蘭農業的成功有賴於產業的高度組織化,從政策規劃土地管理教育科技研發、產業分工制到行銷制度,荷蘭早已建立一個高技術性及現代化管理的農產體系,藉以實現低耕地面積、高附加價值的農業成果。

    從這兩個農業改革成功的先例來對照台灣,我們缺乏讓農產品從育種到出現在餐桌上,緊密合作的高效率產業鏈,政府的發展政策無論在人才培育、科技研發、產銷制度、環保維護等重大方面,都缺乏全方位現代化的改革。

    簡而言之,台灣農業時至今日的關鍵,是必須全面檢討落實科學化、資訊化的管理,才能催生出在全球化市場中具備競爭力的農業。我們必須正視台灣農業的危機,尋找並扶植重佔市場的先機。農業的正常發展,牽涉的不只是個別產業的產值,還關係到整個地方文化、社會穩定、國家資源的發展。想想光一個荷蘭的花卉市場年營業額就超過900億美金,它不只造就了上萬個相關企業營收,最重要的,還造福了數十萬家庭的生存。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的農產貿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歐洲像丹麥、荷蘭的農產輸出,原本就有勞動、土地成本較高的限制,而面臨其他國家的競爭,如何維持優勢,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除了隨時改革強化產業結構,避免市場波動風險,像德國、荷蘭、丹麥等國都逐漸加強農產加工業及農業生技的發展,並積極輔助有機農業的開拓,希望未來高附加價值的農業市場中能持續領先。

    (更多內容,請點閱【公共電視 國家的遠見系列專輯】)

農家所得破百萬 不是夢!

中國時報 2008.05.11  李武忠、陳郁蕙

     馬蕭於總統大選時曾端出四年內讓農家所得突破百萬元的牛肉,而內定的農委會主委再次提出相同的願景。然而根據二○○五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農家所得平均為八十七萬二六七七元,其中農業所得僅十七萬元,占農家所得的二四.五七%;反觀非農業所得卻占了七五.四三%,顯然農業所得並非一般農家所得的主要來源,農民必須仰賴非農業所得的挹注才能養家活口,因此想要達到農家所得突破百萬的目標,除了冀望台灣整體景氣復甦,帶動非農業所得部分成長外,如何透過政策、科技、法規、人才及產業結構等調整,以嶄新的思維與作法,讓台灣農業充滿朝氣、農村繁榮富裕、農民生活有尊嚴,絕對是高難度的挑戰。

     分析二○○五年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可以看出,目前每一農家平均可耕地面積僅○.七二公頃(較二○○○年減少○.○七公頃),與國外大規模經營相較,確實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特別是為配合加入WTO後稻米進口,推行休耕政策以使稻米產業供需平衡,政策實施至今,國內休耕面積不斷成長,稻作休耕戶數更占了稻作栽培家數的三成,休耕面積已經高達廿三萬公頃,就土地資源利用而言是一種浪費。經營農耕業的農家,占全國農家戶數比例最高(九二.三七%),在各別農耕農家經營項目中,除了食用菇菌栽培業(只占農家總數的○.一三%)平均每戶收入達一五八萬元外,其他均低於百萬目標,尤其是屬於農業經營主體的稻作栽培業(占農家總數的四三.三一%),平均每戶收入僅八萬八千元,果樹種植業(占農家總數的二三.三九%)平均每戶收入為二十一萬六千多元,其他如花卉栽培業(平均每戶收入達七十二萬五千多元)與甘蔗栽培業(平均每戶收入達三十八萬五千多元)雖然收入較高,但僅占農家總數的○.八六%與○.三六%。前述的資料分析點出了,如何提高稻作與果樹種植之農家所得可能成為農家所得可否邁入百萬門檻的關鍵。

     從整體角度來看,政府必須順應國際消費趨勢,積極調整國內農業產業結構,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推動,讓生產效率差、繼續從事耕作意願低的農民,交出土地經營權,讓有效率的經營者能擴大經營規模(可參考斗南農會的作法),增加營收。在提高稻農收入方面,即使提高現行保證價格對所得提升的幅度有限,卻可能大幅增加我國AMS水準,亦悖離目前新回合農業談判的趨勢;反觀直接給付措施措施可以提高農家所得,符合WTO規範,並做為改善經營結構之誘因故較為可行。

     此外,面對國際糧價上漲,國內部分糧食自給率不足的情況,鼓勵休耕農地復耕亦是重要的施政方向。為了鼓勵復耕,除了應調降休耕補貼金額,有效降低農民休耕意願外,亦應端出其他的獎勵措施,鼓勵農民種植對進口依賴較深的作物,讓農家所得有長足成長。

     另外,對於果樹農的收入,隨著種植種類不同而有極大的差距,目前台灣所生產的許多果品如黑鑽石蓮霧、金煌芒果、金鑽鳳梨、巨峰葡萄、牛奶芭樂、玉荷包荔枝、香蕉、網狀哈蜜瓜、上將梨等在國際間已經獲得極佳的評價,而這些果品售價也高出一般同類產品甚多,未來若能持續在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衛生安全認證、運輸及倉儲技術改良投入更多精力,並讓這些優質產品的生產能達到一定規模,進而成為台灣水果的主體,才有機會改善果農的所得。另國內食用菇菌之栽培雖已達百萬所得門檻,但目前主要栽種種類為香菇、木耳、草菇、金針菇等,至於冬蟲夏草、巴西洋菇、牛樟芝、杏鮑菇、秀珍菇等更高價值的種類,在商業化生產上仍有些技術尚待克服,由於進入障礙高(初期投入資金大、技術層次高、風險大),需要政府政策性的輔導

     百萬所得是台灣農家長期以來的期盼,千頭萬緒,整個農業部門必須上緊發條,透過產官學研一起努力,才可能讓美夢成真。

     (作者李武忠為大學兼任教師,陳郁惠為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德日韓專家訪無毒農戶 田園療法受矚目

中國時報 2008.05.24  徐誌謙╱壽豐報導

 ▲門諾醫院昨日邀集各國與會專家及代表,前往無毒農業示範戶李家豐農場參訪,瞭解「花蓮無毒農業田園療法」的發展潛力。(徐誌謙攝)

     40餘位來自德、日、韓及國內各團體代表,廿三日前往無毒農戶李家豐農園等地參訪,瞭解花蓮無毒農業發展情況,除對花蓮無毒農業發展留下深刻印象,也認為推動花蓮無毒農業「田園療法」深具潛力。

     門諾醫院廿四日將舉辦「國際園藝療法研討會」,廿二、廿三日連續2天安排與會的各國專家學者、國內代表,實際走訪花蓮無毒農戶,讓歐洲最新的園藝治療與花蓮無毒農業結合,創造農業新價值。

     門諾醫院醫策部主任林木泉表示,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是種輔助療法,在歐洲許多國家及鄰國日本,都已列為醫療活動重要項目,透過安排病患參與園藝活動,重拾其自信心。花蓮無毒農業享譽全國,絕對有發展「園藝療法」的資格。

     來自德國、日本、韓國等與會專家學者、國內代表,昨日在動植物防疫所長廖志毅陪同下,分別前往李家豐農園、立川漁場、福昶養蜂場、吉蒸牧場等無毒農業示範戶參訪,對無毒農戶與縣府的用心,至為佩服。

     林木泉指出,廿四日舉辦「國際園藝療法研討會」,以「自然與人類-全人照顧」為主題,分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實際經驗,瞭解國外如何以園藝方式治療成人精神障礙、老人失智,進而推廣至兒童、外籍新娘、老人照顧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