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

  • 2008-11-27 中國時報 【李淑珍】

     景氣寒冬逼人,失業大潮湧現。在花完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之後,坐困愁城的失業人口將何去何從?

     表妹高職畢業就到北部謀生,廿年浮沉後仍感前途茫茫。眼看工作岌岌可危,她開始懷念屏東鄉下的香蕉園和菜圃:「照顧那些菜長大,心裡也會充滿希望……」

     的確,根據台灣過往經驗,離鄉到城市就業的遊子,在經濟蕭條時期(如廿世紀七○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往往選擇返鄉歸農,靜待景氣好轉。換句話說,農村能發揮調節經濟、安定社會的功能,吸納失業人口,成為國家社會的安全瓣。組織「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十二歲時就曾因父親經商失敗,舉家遷回台中鄉下老家務農。阿公那句「咱家食飯無差加幾雙碗箸」,穩住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給了他一個快樂童年,也埋下他日後「實現你我心中的那畝田」的種子。

     只不過,在政府長期「以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之下,如今台灣農村業已凋零殆盡、奄奄一息。被寵壞的城市消費者,不知稼穡艱辛;唯恐選票流失的政府,一遇青黃不接就要釋出公糧、進口外國產品,讓農家永遠被打得抬不起頭。紀錄片《無米樂》放映時,北部觀眾笑聲連連,南部觀眾哭成一片,城鄉差異之大可見一斑。今日的中年失業者攜眷返鄉,面對的是父母垂老、田園荒蕪。即使他們有心拾起鋤頭,面對飽受工業汙染的水源、低迷不振的米糧價格,務農保證賠本,叫人哪有勇氣經營下去?

     可是,危機也可以成為轉機。資本家浮華詐欺所造成的金融海嘯,讓人重新體會腳踏實地、簡單生活的可貴;長期為人口流失所苦的農村,可以因此喚回一些離鄉子弟。再者,在今年初經歷全球糧食危機之後,穩定農村、確保糧食來源,成為各國當務之急;返鄉歸農的青壯人口,社會應該給予鼓勵與肯定。

     更重要的是,這一批教育程度較高、環境意識較強的「都市農夫」,或許也可以改變五○年代以來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慣行農法」,使艱苦經營、發展零星的台灣有機農業得以茁壯、普及。如果有機農業能夠站得起來,不僅對農民及消費者的健康是一種保障,更讓長期耗竭、汙染的土地得以再現生機,其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

     但它的前提是:要讓歸農者──特別是從事有機農法者──有一條活路可走!一位投身有機農業九年的農友,以兩句話總結所有的辛酸:「孤掌難鳴,孤枕難眠」(楊儒門轉述)。

     其實在病蟲害活躍的亞熱帶經營有機農業,困難高、風險大、需要密集勞力,因而產品售價較貴、曲高和寡,在市場上一直被視為「有錢人吃的健康食品」。

     如果政府能夠給予技術指導、資金補貼,使有機農產品能成為市井小民的家常菜餚,豈非一大美事?即使一時難以全面普及,也可以從補助學校營養午餐(乃至軍隊伙食)費用、要求一定比例就近購買有機農產品著手。如此一來,有機農產品有穩定的市場,學童健康受到照顧,失業者得到新的生活依託,農村生機得以逐漸恢復,而土地生態也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

     事實上,民間已經有若干團體開始將有機農產品和學校營養午餐做結合。譬如,「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就和新竹偏遠地區數所小學合作,訂定每周一天為「有機日」,提供尖石鄉的有機蔬菜和肉品給學校做營養午餐;而「綠色陣線」和「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則配合研發相關教材,以期將有機理念傳達給下一代。

     只是,民間事業畢竟規模有限,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還是不多,而這正是政府可以著力的地方。比起急就章式地發消費券、提供短期工作機會,「透過補助有機農業、幫助青壯人口在農村扎根」不只是救失業,更能救農村、救健康、救大地,讓社會長治久安。一舉數得,何樂不為?(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副教授)

返鄉務農行路難

  • 2008-11-30 中國時報 【夏瑞紅】

     日前貴版刊登李淑珍〈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一文,提議政府給予技術指導、資金補貼、特別收購,鼓勵失業者歸農,以「幫助青壯人口在農村扎根」,如此「不只是救失業,更能救農村、救健康、救大地,讓社會長治久安。」

     注入新血以復甦農村生機,想來「一舉數得」很理想,但讓我們看看兩位歸農知識分子怎麼說:

     羅傑,大學中文系畢,原從事醫療,兩年前為照顧父親,返鄉繼承農事。「除非具備三條件: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積蓄、人脈,不怕失敗和人家鄙視懷疑的眼光,否則我不建議這樣做。」羅傑認為慣行農業已漸淪入末途,而有機新農業還在艱苦開拓出路,弱勢失業者若輕率投農,等於「拿自己最後一點資產丟進大海」。因宗教及環保信念,他對選擇歸農無怨無悔,但他說自己是用「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摸索了一年,才慢慢看清務農方向;即使如此,未來幾年他也還得繼續練習與債務壓力共處。

     林義隆,原任職科技公司,兩年前四十一歲轉行務農。他說自己雖樂在農事,但並不鼓勵人家這麼做:「若不減少進口外國農產品,從市場面來看,目前台灣蔬果量是過剩。種稻或許風險小一點(收成可儲存),但以有機米來說,種到三甲地又全無天災損失,一年也才賺七八十萬,問題是,有機栽培至少要熬兩三年改善土質,收入極少或根本沒收入;再說,哪裡找三甲地?如今農地破碎,多轉去蓋房子或休耕領政府補助,能租到一兩分就不錯了。而且除非是回老家,否則一般農民很難租地給異鄉人,也擔心人家亂種把地種壞。」

     此外,務農近四十年的合歡山農場副場長廖添仁認為,農業不只要有知識技術,也要懂得配合天時地利,需一段實習歷程才能培養出能力,沒相當準備的人想務農賺錢,成功率極低;若又想做有機,那麼往往兩三天就被雜草打敗了。他提到斗南農會用組織整合農地,提供技術農具資材行銷以招募農人,「生手」透過這種方式漸進歸農,倒比較可行,否則建議暫且把務農當「休閒興趣」就好。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政府為這計畫特別立法,也有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還在媒體、電車上打廣告。筆者旅行日本時就曾遇到I-turn山村定居務農的年輕人,他與妻兒住在村子提供的組合屋,加入香菇種植班,邊做邊學又有工資保障。這種接引青壯人力歸農的方式還滿實際。

     過去失業者「大不了回老家種田」,至少也有飯吃,農村儼然是社會安全瓣、人生避風港,但今人與土地脫節已久,今日農村又「人事已非」,返鄉得面對的不只自我挑戰,農糧政策和時下消費價值觀都是無形大石頭,我懷疑光靠政府「輔導、資助」就能「做活」這條返鄉路。農委會這些年的漂鳥營等營隊,其實就是針對青壯人口歸農的輔導、資助計畫,但返鄉務農仍是行路難!

     (作者為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牧場大停電! 乳牛漲奶哀哀叫

薔蜜颱風威力驚人,楊梅鎮上田里、三湖里等地因飛起的鐵皮屋碎片壓斷電線,造成楊梅鎮4152戶昨天停電,受災包括酪農業,楊梅鎮上田里2鄰的昱山畜牧場,因停電2天,無法用擠乳器,200頭乳牛2天漲奶難受,群起哀鳴。昱山畜牧場負責人彭源本向楊梅鎮長彭聖富請命,指前天起突然停電,放在畜牧場儲乳槽的鮮乳7.5噸,因停電導致溫度一直上升,差點腐敗,台電公司電話卻打不通,彭聖富協助聯絡上台電公司,對方允諾儘速復電。

彭源本說,總共飼養200頭乳牛,每頭每天可擠出27公斤牛乳,因颱風2天沒擠乳,「牛漲奶很難受,都在哀嚎」,他看了很不忍,「沒有電怎麼擠乳啊?」

楊梅鎮新成路昨天上午1間4樓高鴿舍,遭強風吹落到馬路上,所幸未砸中人車,平鎮、龍潭一帶,至少40件招牌遭掀翻或倒地。

【2008/09/30 聯合報】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王裕文:台東將會是台灣最好的咖啡產地

  • 2008-11-15 中國時報 【黃力勉╱台東報導】

     台灣目前要到阿里山找好咖啡,但再過三年,最好的咖啡將會在台東生產。」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王裕文,十四日在台東的第一屆咖啡鑑賞會上,對於台東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讚譽有加,表示未來台東將會是台灣重要的優質咖啡產地。

     王裕文表示,台東地區面對太平洋,在海風調節下,日夜溫差大,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上的環境,白天氣溫不會太高,很適合種植咖啡,海拔七百公尺就能種出頂級咖啡豆,但還是要避免會有焚風的環境。

     他說,台東日照充足,植物行光合作用強,加上日夜溫差大,對於咖啡生成的內容物會相對豐富,品質可以期待,天然環境與世界生產頂級咖啡豆的夏威夷、牙買加類似,預估不出三年,台東將會生產台灣的頂級咖啡。

     目前台東的咖啡種植面積約一百公頃,已有六個產銷班,未來會陸續增加種植面積。昨天的咖啡鑑賞會,聚集台東地區產銷班共襄盛舉,其中達仁鄉的新化村產銷班,排灣族原住民在三年前也開始嘗試種植咖啡,在咖啡鑑賞試喝的會場,群聚許多民眾詢問。

     當地咖啡農民表示,他們的咖啡稱為VuVu(長輩)咖啡,是由許多部落長輩所種植,當地的海拔高,天然條件優越,加上產量不多,產品賣得很不錯。

柳丁生產過剩 大陸收購量少.果農寄望廢園

  • 2008-11-06 【中廣新聞╱龐清廉】

    柳丁年年生產過剩,今年也不例外.雖然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再度承諾將採購台灣柳丁,但因採購量有限,南部雲林和嘉義地區柳丁農認為杯水車薪,恐將無法拉抬低迷的價格.雲林古坑鄉農會表示,為解決柳丁生產過剩問題,目前農委會正在推動的(廢園補助計劃),效果應該可以預期。

    國內柳丁生產,以雲林.嘉義台南縣為主,其中種植柳丁面積廣達二千公頃的雲林縣古坑鄉,每年更舉辦柳丁節促銷,但因柳丁種植面積年年擴增,這些年來柳丁生產過剩價格低迷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雲林縣古坑鄉農會指出,每年柳丁生產旺季是從十二月下旬到隔年一月底,雖然今年柳丁盛產期還沒到,但因目前綠皮柳丁每公斤價格僅有五元,由此預估今年柳丁每斤價格應該也是在五到六元之間,行情與去年差不多,依然不振

    對於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宣佈將大量採購台灣柳丁一事,古坑鄉農會推廣股長劉明昌指出,站在果農立場,能拓展銷售管道,大家都樂觀其成。

    但大陸採購數量相對於生產數量來說只佔極小的比率,對整體柳丁價格拉抬效果十分有限.反倒是農委會推動的柳丁園<廢園補助計劃>,從減少產量著手,解決生產過剩問題,效果更值得期待。

    農委會目前正在推動的柳丁園<廢園補助計劃>,每公頃補助十二萬元至十五萬元,誘因頗大,不少果農都表達強烈意願,預估明年就能看到成果。

土洋對戰敗北 台東雞數量遽減

  • 2008-11-05 中國時報 【莊哲權╱台東報導】

     進口雞打敗台東放山雞!因為進口禽肉成本比國產品低約四成,加以國內的飼料成本又高漲等多重因素衝擊下,競爭力越來越弱,養雞戶叫苦連天。台東放山雞在民國九十年時還有一百五十萬隻,目前僅剩七十九萬五千隻,飼養量萎縮泰半。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政府從民國九十四年起,沒有限量地進口禽肉,因為進口肉品成本比國產低約四成,在價格競爭下,台東的養雞戶受到嚴重衝擊,放山雞終究敵不過進口雞。

     每月進口六千多公噸 衝擊市場 農業處指出,進口雞肉目前每個月約有六千一百卅公噸傾銷到台灣,本土雞在面臨飼料成本飆漲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養雞戶叫苦連天,競爭力越來越薄弱。民國九十年台東縣還有一百五十萬隻本土雞,現在僅剩七十九萬五千隻。

     台東縣農會表示,無汙染的台東放山雞,沒有注射抗生素,而且不論咬勁、鮮度都比進口雞肉好吃,所以在台北的環南拍賣集中市場相當受歡迎,農會正試圖區隔土雞與洋雞,並與本地雞農契養,希望能替台東放山雞殺出重圍,也呼籲消費者多食用本土雞。

烏魚豐收 竹北漁民笑開懷

  • 2008-11-05 中國時報 【陳權欣╱竹縣報導】

     今年竹北崇義里拔仔窟烏魚養殖戶大豐收,現在開始一直到十一月都是烏魚子的採收季節。竹北新豐一帶總共有六十公頃漁池養殖烏魚,漁民們在全雌養殖技術獲得突破,創造年產量十萬尾的成績,也難怪漁民們個個笑哈哈。

     竹北烏魚子是全台灣最早出貨的地方,比南部早上廿天,烏魚子價錢最好時,一斤可以賣到兩千五百元。

     新竹縣長鄭永金、立委邱鏡淳及議長張碧琴等人,昨天獲邀參加這項豐收盛會,盛讚竹北地區水質乾淨,還有九降風,烏魚子品質全台第一。

     漁民們指出,近年烏魚洄遊大陸海域,魚卵還未成熟就被大陸漁民撈捕或炸魚,致使海洋產烏魚銳減,烏魚子價錢,節節高升。

     竹北、新豐一帶養殖戶經過十幾年的培育,終於在台灣大學與海洋大學教授指導下,在全雌養殖技術方面獲得突破,創下年養十萬尾占全台烏魚養殖數量的廿分之一的佳績。

     昨天數十位漁村婦女忙著採收烏魚子,場面壯觀,新竹區漁會總幹事吳俊岸歡迎民眾十一月八日參加烏魚節活動,除有摸彩與烏魚促銷,產銷班還煮大鍋新鮮烏魚麵線米粉請客。

無毒有機乾貨 「台灣農夫」銷美

  • 2008-11-04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魚池鄉天然環境佳,盛產的香菇和夏季蔬果品質一流,當地農友於震災後摒除單打獨鬥,合力發展脫水蔬果,並以「台灣農夫(Taiwan Farmer)」品牌,順利地打開美國Publis超商市場。(沈揮勝攝)

     卅三歲的魚池鄉青年王順瑜,整合魚池地區農民,成立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發展無藥毒作物,創立「台灣農夫」品牌,生產無毒乾燥菇蕈瓜豆,成功打開品管嚴格的美國市場,為台灣農業另闢蹊徑。

     農學院畢業的王順瑜,是在九十年間歸鄉務農,不久即強烈感受到各國對生鮮作物,設下嚴格的檢疫障礙,心想,要把東西賣到國外,得先弄清楚別人的需求,而最能夠被接受的,應該是無毒、有機而安全的乾貨。

     他秉著「自然生態、安全質優」的精神嘗試無藥耕作,中生代的王敏郎、賴鴻文陪他奮鬥。老人家看得直搖頭:「不噴農藥,不信你弄得出什麼名堂!」兩年後,他們的無藥安全香菇,以較優價格突破星、馬、日本市場,賴鴻文的百香果醋,更獲有機認證。

     七旬老農黃宜烈心動了:「看來,讀冊人卡有辦法啦!」無藥絲瓜、南瓜一畦畦地跟著種。五十歲的黃濬福、蕭豊遴有樣學樣,滿田的四季豆、秋葵幼苗冒出頭。

     其間,鄉民代表黃順昱協助尋求技術奧援,美國佛州大學植物醫學諮詢委員柯南靖、全方位農業振興基金會執行長郭聰欽,都過來幫忙。

     今年四月,成員達到四十八人的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生產的農產品,分別通過HACCT(國際食品安全管制系統)、FAD(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和USDA(美國農業部有機認證司)認證。

     隨即在五月初突破美國市場,廿噸的脫水四季豆、杏鮑菇、香蕈和秋葵,以「台灣農夫(Taiwan Farmer)」品牌,送進著名的Publis高檔貨超市,昨天再送出一貨櫃,也為台灣的農品外銷,提供可行的新模式。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牧民變奶農 內蒙生活變了樣

  • 2008-10-12 中國時報 【林克倫╱內蒙呼和浩特報導】

 

     中國第一次進行太空漫步的載人飛船,降落於內蒙古四王子旗草原,位於草原區內的度假村員工們,似乎沒有多少興奮之情,反而臉帶憂鬱、擠不出半絲笑容,因為「十一長假」後這片廣大草原將進入冰雪冬季,員工們開始例行「失業」半年,回家吃自己。

     從內蒙首府呼和浩特至草原度假村路上,沿途未見《成吉思汗》電視劇裡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僅偶爾散見數十頭乳牛在路邊啃草,在所謂的「現代化生活」與「市場經濟」發展邏輯下,草原游牧生活轉為圍村定居,昔日的馬、駱駝等交通運輸工具,已被摩托車、十二輪超重型卡車所取代。

     牧民好客起於昔日放牧生活常數月未見外人,生活枯燥,然在時下商業觀光包裝下,旺季一天三、四十場的迎賓活動,讓蒙族好客禮節傳統早變得制式化,度假村一名員工無奈地說道:「暑假一天有上千人住進來,誰受得了,腳都跳疼了,還喝酒呢!」儼然新時代的另一種枯燥單調。

     草原牛羊馬蹤跡日稀,源自沙塵暴。內蒙草原因人口過多導致草地超載畜養牛羊,加上「草畜雙承包」衍生的「圍欄」生產方式,草地大面積退化讓內蒙背負「沙塵暴之源」罪名,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以錫林郭勒盟為例,○一年起透過圍封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的「圍封轉移」措施,希望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

     牧民轉移到內蒙,出現了「生態移民」新族群。政府透過新造磚房現金補貼,將草原牧民遷移至城鎮郊區,並以政策設置「奶牛村」鼓勵牧民變成「奶農」,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酪農業,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開始進入「自我圈養」的新生活。

     新生活還有待時間適應,而奶牛其實也比草原牛羊更難照料,「小時候只要將牛羊趕到圍欄,也不怕走丟,晚上再趕回棚圈,好養得很」,暑假兼差幫觀光客牽馬漫步草原的小王指出,奶牛要定時餵草、要趕到擠奶站擠奶,且多是外國品種、比較嬌氣,要小心預防生病,「我父親就常說,兩頭牛比一千頭羊還難養!」

     原離群索居變群居,人際關係也跟著變化。放牧生活各個家庭距離遠,住進奶牛村後一家挨著一家,「我家人不適應村子的生活,鄰居多了覺得生活緊張,放牧比較輕鬆」,在度假村當服務員的年輕小伙子一派樂觀地指出,「我是覺得很好,朋友變多了,等十月後草原下雪,還要跟朋友一起進城去玩,草原生活太枯燥了!」

     新村落的出現還伴隨著新修的「條條道路通奶村」,讓「馬背民族」轉為機車族。有了平坦道路,騎馬變得奢侈,「現在年輕人最希望買輛摩托車,都不太願意騎馬」,旅行社地陪小鄒說道,「馬要餵草料、要照顧,也沒地方可養,摩托車相對方便且便宜!」至於老祖先留下的馬兒、駱駝,則成為觀光客坐騎,由牧民們牽著在草原、沙漠走走,馳騁草原是偶一為之的復古情懷。

科學管理 台商高價乳品殺出藍海

  • 2008-10-04 中國時報 【亓樂義╱河北省三河市報導】

     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大陸乳製品產業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中,卻有幾位台商中年創業,在河北省三河市養了近五千頭乳牛,生產的鮮奶專門配送使館區和大型百貨超市,在小眾高端市場擁有相當的知名度,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最佳範例。

     「華夏畜牧」位於北京市與河北省交界的三河市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從小在美國長大的邵祈,原先從事電腦業,五年前與好友以「美資」名義,一頭栽進陌生的畜牧業,當上執行長。他說,牧場的成敗在管理管理要靠科學,他是「以經營資訊業的方式管理牧場」。

     最初,他們從紐西蘭引進六百多頭乳牛,接著從澳洲購買二千八百頭。之後以人工受孕繁衍牧場奶牛的規模,配種的好壞扮演了關鍵角色。

     首席營運長杜善平說,他們從美國和加拿大引進「性別控制冷凍精液」,為牧場母奶牛配種,產母牛率高達九五%。且這些公牛的精液不是隨便買的,要追溯其母系五代以上的家世,確定沒有病例才行。

     這些篩選過的冷凍精液,平均一隻售價三百元人民幣,而大陸普通公牛精液一隻為廿元。科學管理很花錢,一旦形成制度和規模,其實是最划算的,因為品質無虞,品牌也建立了。

     其次是「飼餵」,行政營運長童榮信說,一隻乳牛每天擠三次奶,共卅公斤,奶牛的負擔也很重,不能僅吃草,需有「飼餵配方」,在羊草、紫花苜蓿、青貯玉米和飼料之間取得平衡,待產和產後的配方都不一樣,尤其不能有任何動物蛋白的成分。不久前,從某地進貨的「棉籽粕」驗出含三聚氰胺,當場被退貨。因此,對飼料把關格外謹慎。「華夏畜牧」的飼料都先送天津檢驗,即便耗時七天,為求品質也只能這麼做。

     走進牛棚,放眼每頭奶牛的耳朵都戴上黃色編碼,透過無線識別器,能掌握每頭奶牛的產量。一旦發現異常,就知道奶牛可能生病,要及時處理。

     據大陸農業部的資料,由於奶牛以臥倒姿勢休息睡覺,乳頭長時間和地面接觸,感染乳房炎的機率高達三○%,平常若不注意,等到奶牛發燒腿軟時已是末期。此時,一般牧場會下猛藥以抗生素醫治,而生病期間擠出的牛奶是不能喝的。問題是,有多少牧場捨得倒掉三分之一的牛奶?

     杜善平說,經科學管理,「華夏畜牧」奶牛感染乳房炎的機率能控制在○.三%以下,凡經抗生素治療的奶牛都有紅色標記,倒掉○.三%的奶產量還算可以承受。

     為保證配送過程不出問題,奶罐車運往加工廠途中的車子和司機都是自己公司的,公司還派人參與加工作業,品質得以保證,當然成本也高。平均而言,「華夏畜牧」的鮮奶比市面國產奶貴四成左右。

     杜善平不認為三鹿事件會導致大陸奶品產業萎縮,反而是一次產業升級的機會。隨大陸經濟發展,喝牛奶的人只會多,不會少,「希望無限」,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