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百名老農出租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小地主大佃農」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預計租地400公頃,位在雲林的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就立下200公頃的目標。這個合作社的社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全是新一代的農民,他們最近赴各地推廣小地主大佃農,短短兩周獲得上百名老農支持,願意出租農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是台灣最大的牧草生產團體,社員主要種植青割玉米,供國內畜牧業使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笑說,別以為種田的全是中老年人,他們全社40多個社員全是年輕人,平均年齡28歲,不乏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正因為年輕,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近年積極推動企業化經營和生產轉型。劉國雄說,合作社有計畫的培訓年輕社員,從耕作、機具操作維護、運輸管理到行銷通路、企畫宣傳,40多個年輕人一起努力,希望開創牧草農業的新契機。
劉國雄說,以前牧草農民採契作方式,為了搶生意,常會提早搶收,這次參與「小地主大佃農」,合作社希望建立完整的管理機制,全部以企業化方式統籌,可以提升青割玉米方的產量、品質和價格。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鎖定雲林的六個鄉鎮,爭取老農出租農地,每公頃年租金從7萬5000元到9萬元不等。劉國雄說,才推動兩周,就有一百多位七、八十歲「阿公」老農主動表示,要出租農地給年輕人耕種。截至今天已爭取到80多公頃的出租農地,預計下個月就能達到200公頃目標。
【2008/11/10 聯合晚報】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讓農地活起來
小地主大佃農 全省10區試辦
 
台灣的農地政策將有重大新發展。馬英九總統選前提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經過半年來的規畫,農委會最近遴選出10區,本月起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遍布北中南東各地,預計辦理面積400公頃,要由老農長期出租農地給新一代的農民,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表示,「小地主大佃農」是馬總統上任前提出的愛台12項建設「農村再生方案」內容,主要是因台灣農業面臨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戶經營規模小和農地坵塊分散等問題,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小地主大佃農」的意義正是要促進農地流通和活化農地利用,鼓勵老農或無意耕作的農民長期出租農地,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更能讓台灣的農業快速轉型升級。
農委會專案融資 還輔導你
 
農委會6月起籌組「小地主大佃農」跨局處署工作小組。官員表示,目前已確立多項配套措施,包括建立老農退休制度、農地租金一次支付小地主(即老農)、大佃農(即承租者)分年(期)償還等機制。農委會也決定提供專案融資優惠貸款利息補貼、輔導大佃農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提供產銷整合技術研發、品牌通路和市場行銷的專業培訓機會,盡量讓大佃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體農業生產效益。
農委會9月起透過縣市政府推薦和徵詢各地意願,最近終於遴選10區先試辦,10區的經營主體有專業農民、產銷班、農會、合作社和農企業公司等五種類型。
個人、農企業、農民團體 都歡迎
 
10個試辦區預計承租農地400公頃。包括:苗栗縣後龍鎮農會、花蓮縣壽豐鄉農會、嘉義縣義竹鄉農會、宜蘭縣三星農業經營班第一班、高雄縣內門鄉火鶴產銷班第二班、高雄縣綠色花卉運銷合作社、雲林縣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與漢光果菜合作社、苗栗縣城南精緻有機農場及台灣稻農公司。
試辦區的產業類型也非常多元,包括稻米、蔬菜、花卉、有機農業、青割玉米及飼料玉米等重要作物。
官員說,「小地主大佃農」今年先試辦,明年起要再擴大辦理,希望有更多個人農民、農企業、農民團體參與。
【2008/11/10 聯合晚報】

 

新農業政策 別再只是曇花一現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和農業衝擊,台灣的農業要轉型,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口號,但轉型要靠政府拿出好政策。馬英九總統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是一項大膽的新嘗試,可能會影響台灣農業未來的命運。但這項政策不能只靠農民的滿腔熱情響應,主政者一定要落實方案,別再只是曇花一現,辜負農民。
台灣農業政策一路走來幾十年,常常換個執政黨或主委,就換個政策方案和口號。但最讓人詬病的,莫過於一換主政者,前朝方案就成昨日黃花,許多當初熱情響應政策,大舉投入資金人力參與新方案的農民,卻成了無辜受害者。
今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新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沈潛多年後,端出全新的「小地主大佃農」制度,確實一舉點出了台灣農業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人口老化、缺乏企業化經營、年輕農民需要協助等。因此才宣導不久,就獲熱烈響應。
然而,好的起步,不代表已看到成功。未來這項方案,需要更多完整的配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基層地方農會的協助,才能真正落實,實現年輕農民的夢想。
「海角七號」裡,主角「阿嘉」說過一句經典台詞:「其實我並不差」,台灣農業也一樣,我們的農民真的不差。就看掌舵的人,要怎麼堅持向前,把台灣農業帶往更好的路。
【2008/11/10 聯合晚報】

 

輕鬆來租田 你也可以當農夫

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已遴選出10個試辦區,本月起展開試辦,這項計畫是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而在老農和年輕農民間搭起租賃農地的橋梁,強調「一次付租、分年償還」。也就是由農會和農業金庫居中協助,提供貸款,一次付租金給老農地主,但承租者只需每年分期償還租金給農會,中間的利息費用全由農委會補貼。

農委會企畫處農地利用科指出,「小地主大佃農」這次試辦,是由10個試辦區的經營主體各自去向老農爭取農地出租。各地的農地租金依地區和土壤肥力等區分等級,每公頃年租金約2萬至9萬元,租期至少三年。

因此,出租農地的小地主(老農)可一次收取三年的租金,也可依個人需求,逐年領取,等於領到一筆退休金,可安享晚年,不必再辛勤務農或讓農地荒廢。但這筆龐大的租金,不必由大佃農馬上一次支付,而是向地方農會或農業金庫貸款,讓農會或農庫付款給老農,大佃農只需分期償還貸款。

而且貸款完全零利率,大佃農只需償還本金,利息全由農委會支付。農委會今年已編列300萬元預算支付10大試辦區的利息,明年正式擴大辦理後,會再增編預算。

官員說,這套「一次付租、分年償還」的制度,可兼顧老農和年輕農民的兩邊需求。因為「一次付清」,不但可讓老農生活無虞,老年有保障,更不必再心痛賣田。租約期滿後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收回農地,充滿彈性。另一方面,年輕的農民或農企業、農民團體也可以較低價格取得農地、整合農地, 又不必負擔沈重土地價金,可降低生產成本。


報系資料照片

【2008/11/10 聯合晚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