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來自全球的農業專家在一場國際會議中提倡,發展中國家只要額度不高的農業研究投資並妥善規劃目標,便可大幅降低每天生活不足一美元的貧窮人口數。 在莫三比克首都馬布托召開的國際農業研究諮商大會上,大會主席席拉(Katherine Sierra)女士表示,從過去研究人員的發現已證明,小額資金用於農業研發上,便可提振糧食生產並結束農民與農戶脫離貧窮。 反之,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未消退、發展中國家縮減農業研究計畫開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持續擴散的情況下,將對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小農生計,帶來災難性的嚴重影響。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Food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在會中公佈的最新報告,在全球經濟不穩定和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生產的負面衝擊下,擴大農業研究更顯至關重要。 此外,國際農業研究諮商大會中國籍研究專家王仁(Ren Wang,譯音)表示,一些專家在「強化中部及東部非洲農業」的研究報告中發現,全球糧食價格通貨膨脹與發展中國家似乎無太大關聯,發展中國家糧食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全球平均值。 其中一大原因是,發展中國家並未有效整合區域市場。例如,全球玉米價格在2007年三月到今年三月之間增加38%時,坦尚尼亞的玉米價格同期暴增172%,今年三月到九月,即使全球玉米價格增幅只有1%,烏干達漲幅仍高達75%、盧安達為57%,肯亞則有44%。 為了減緩糧食價格和生產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大陸的衝擊,IFPRI在報告中說,增加農業研究所帶來的效益將有數倍之高,而未來優先的研究項目包括,以3千700萬美元用於小麥根莖蟲害預防控制研究上,單這一部份,就可讓全球近一半人口、28億8千萬人受惠。 除了小麥研發之外,這份報告還建議發展中國家提高對小型漁業的補助,同時研發非洲高抗旱性的玉米新品種,這部份所需投資資金為1億5千萬美元,但未來直接受益的人數達3億2千萬人。 IFPRI執行主任馮布勞恩(Joachim von Braun )指出,多年來,農業研究一直未獲各國太多的注意,但從過去的研究證明,投資農業研究將可對貧窮農民和消費者帶來巨大利益。 馮布勞恩舉例,該中心在奈及利亞推動稻米新品種的改良研究後,現在高地稻米產量平均每公頃可達一公噸,比以前增加二到五倍,當地農民原本懷疑新品種改良計畫的成效,但看到每公頃稻米利潤高達1千200美元,如今反而擴大新稻米品種的栽種面積。 【2008/12/02 中央社】 |
又到了蔬菜盛產期,市場上的高麗菜跌到兩顆五十元,大白菜批發價一公斤才五元。為穩定價格,農委會農糧署已展開田間耕鋤作堆肥。大白菜「屍橫遍野」,誰看了都覺得心疼。
想不到吧,白菜、高麗菜變成新聞主角,已是兩個月以來的第二回。才是去年十一月底,家庭主婦談高麗菜色變,「怎麼會這樣,一顆三百元」。一轉眼,情勢丕變,如今上檔的是菜賤傷農的景象。
菜價暴漲暴跌,是此間固定出現的新聞。台灣寶島,風和日麗,本應是四季豐收;近年來卻好像消費者和菜農輪番叫苦。若逢風不調雨不順,大自然發威,當然無可抗力。不過,果菜市場顯然還存在著產銷制度的人為弊病,有關「菜蟲」操縱菜價的傳聞終年不斷。所以,風雨過後蔬果產量受損,農夫心血泡湯;但就算盛產期間,產地蔬果堆積如山,批發價低到個位數,農家說連雇人採收的工錢都不敷,但終端消費者卻未見得享受到超低價的好康。
這種供需兩敗俱傷的景象,季復一季,年復一年。每隔不多久,總有相關菜價的新聞出現,場景不外:消費者抱怨高價,消基會喊話,菜農帶著大批果菜向地方政府丟棄抗議,官員在鏡頭前大口吃水果促銷,好心的企業宣布認養果園,甚至政府以補貼價收購……;最後多半是公平會表示正在調查,一定會將「菜蟲」揪出。過不久又來一次,總在菜價太貴和菜賤傷農的新聞間循環。
柴米油鹽,日常民生之事,怎麼會一天到晚變成新聞?資本主義洪流之下,很多產品的價格都穩定地「全球化」了,甚至產地也不見得便宜太多;台灣的本土農產品卻常見價格暴漲暴跌,絕非正常。過去農民有一窩蜂搶種的習慣,導致產銷失調,農會也常宣導協助。但如果是結構性問題,地方上人盡皆知菜蟲作祟,剝削農民,卻唯獨政府督導單位抓不出來,其間蹊蹺就值得好好研究了。
台灣加入WTO以來,本土農產品費盡心思力拚進口貨。不管是冠軍米屢創高價,或大學生協助原住民網路行銷水蜜桃,都是令人看了感覺「愛台灣」的溫馨新聞。但菜價暴漲暴跌的次數頻繁和幅度驚人,實在是奇怪現象,有關單位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