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國際金融》沙國設基金,海外買農地

  • 2008-08-26 【時報-台北電】
    中東第一大經濟體沙烏地阿拉伯的官員表示,該國計劃設立一檔新的投資基金,用於在其他國家購買農地,以因應日益增加的糧食需求。
 沙國沙烏地開發基金的資深工程師阿夏比周日晚受訪時說:「沙國的政府及農業公司將投資於這家新公司。」
 沙國決策者鎖定的海外購買農地對象國,當中包括了巴基斯坦、蘇丹及泰國。阿夏比表示,新基金將投資於蘇丹,也可能在土耳其及巴基斯坦買農地。(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漁業談判,準備好了?

  • 2008-08-24 中國時報 【李武忠、廖一久】

     新政府上任不久即積極規畫召開全國漁業會議,將揚棄過去民進黨執政時對兩岸所採取保守的作法,準備與對岸就兩岸漁區協議、漁工保障以及漁獲交易等諸多議題,進行必要性協商談判。過去長期困擾台灣漁民的諸多問題:中國魚貨循走私管道,大量進入台灣市場,打壞市場行情中國漁船非法入侵我國海域捕魚,嚴重破壞漁業資源;中國漁工素質不一,造成作業及管理上的困擾;辛苦育成的養殖品種與品牌遭中國商家冒用,似乎露出解決的曙光。然而從現實的眼光來看,未來兩岸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仍存在競爭關係,台灣處於高成本的劣勢下,如何趨吉避凶,恐怕需要高度的智慧。

     兵書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多算勝少算不勝、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等等,均點出主帥必須對敵我的實力有充分的了解,否則兵敗身死,得不償失。由於兩岸長期處於敵對封閉狀態,而我國漁政官員又受限於法令規定,無法前往中國實地了解,對近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改革與漁業快速成長的情況相當陌生,甚至停留在「土八路」的刻板印象,讓人對未來兩岸如果要進行漁業談判感到憂心。

     再者分析台灣與中國過去對外談判功力發現,對手同樣為日本,我們台日漁業談判,歷經十五次會議,卻因釣魚台主權爭議而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導致台日間的漁事糾紛不斷,增加雙方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反觀,中國在中日新漁業協定談判中,即擱置釣魚台主權問題,對於雙方專屬經濟區的重疊部分,則採取各自節制與畫定共同管理水域方式,談判過程充分發揮「求同化異」,化異不成再「求同存異」的談判藝術,顯然要比台灣高明許多。

     其實,在正式走上談判桌前必須先進行情蒐,經客觀的分析與研判,並推演各項議題的談判戰略與戰術後,選定最適時機,從容坐上談判桌,執行「預先規畫好的」談判,最後還需預估談判的各種可能結果,準備好善後處理計畫,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既然談判是雙方針對彼此的需要及觀點,尋求相互利益,因此不可能只有我方一廂情願的希望對方接受我方的要求,也必須要對對方所提的要求作出適度的回應,該項談判才能成局。

     假若中國代表在談判過程中提出,基於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即締約方的一方現在和將來給予任何其他第三者的優惠與豁免,也同時給予其他締約方)與「國民待遇原則」(即進口產品享有與本國產品相同的待遇,以確保其競爭機會的平等),要求我方開放中國水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銷售及為保護國民就業安全,要求台灣雇主應提供責任保險金,最低工資保證並提供等同台灣勞工的福利待遇等,前者由於中國水產品擁有低生產成本的優勢,若准許進口將會危及我國相關漁業的生存,而後者則會提高作業成本,對經營已屬困難的船東更是雪上加霜,屆時我方又該如何因應?這些恐怕都必須事先經過仔細盤算,以免因小失大。

     雖然談判是一連串的過程,但最主要的操縱者還是實際進行談判的人員。從最近美韓牛肉進口談判過程中,韓方代表團所犯諸多錯誤(如具專業知識的談判代表人數不足、錯估形勢、操之過急、翻譯人員欠缺談判議題專業等),幾乎讓李明博政府垮台,血淋淋例子,可給台灣作為從事國際談判借鏡。廿一世紀強調的是以談判代替對抗,未來政府如有意與對岸進行實質漁業談判,除應要強化以科學數據為論述依據的思惟外,有系統的培養具漁業專業素養、瞭解中國思惟與談判技巧的談判人才實為當務之急。(李武忠為農業經濟兼任教授、廖一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特等膨風茶 1斤6萬搶光光

資深茶農徐耀明在新竹縣今年的膨風茶評鑑中,勇奪特等獎,他妻子李秋雲也以丈夫精湛的製茶技術為榮。
記者王慧瑛╱攝影

每年夏季俗稱東方美人茶的膨風茶上市,不少內行人會到新竹縣北埔、峨眉等產地「找茶」,今年勇奪新竹縣評鑑特等獎的茶農徐耀明說,限量10台斤的特等茶已售罄,1台斤行情6萬元,不少人有錢買不到,大呼可惜。

北埔膨風節昨天在北埔人文廣場登場,今天還有1天活動,昨天開幕時頒發膨風茶評鑑的獎項,資深茶農徐耀明抱回特等、頭等多個獎項,是今年最大贏家,相當風光。

投注的心血開花結果,徐耀明臉上藏不住好心情。他說,自己有卅多年製茶經驗,連續多年參加評鑑,幾乎每年拿回頭等獎,91年曾獲鄉公所舉辦評鑑的特等獎,算是沙場老將,這回能大豐收是「經驗取勝」。

徐耀明說,除靠多年製茶技術,關鍵還有加強茶園管理,茶的優劣從種茶就能分出高下,管理更是不能馬虎,絕不能噴農藥,有機茶園的經營模式是趨勢。

有了特等獎加持,讓他的門市生意強強滾,不少老顧客上門恭賀順便買茶,也有遊客慕名而來。他說,公平客觀的評鑑機制,對用心投入的茶農是鼓勵,主辦單位的品質把關,讓消費者多分保障。

他說,沖泡技巧也會影響茶的風味,建議沖泡東方美人茶的水溫以攝氏80至85度為宜,茶葉量可依個人喜好,就能泡出水色清澈明亮,飄散如熟果香般的自然香氣,甘醇中帶有微甜味。夏天氣溫高,東方美人茶也適合做冷泡茶,茶葉放入常溫開水中浸泡3至4小時即可飲用,消暑解渴。

52歲的徐耀明是家族茶廠第三代經營者,堅持做好茶的信念始終如一,他妻子李秋雲以丈夫精湛的製茶技術為榮,兒子有意接棒,有信心讓家傳金字招牌發光發亮。

【2008/08/03 聯合報】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太湖流域治汙 大閘蟹量減價揚

  • 2008-08-02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時序即將入秋,讓老饕望眼欲穿的大閘蟹再過一個多月就會上市,但由於大陸太湖流域全線治汙,今年陽澄湖和太湖的大閘蟹產量將大量減少,其價格也因此飆漲。

     據《大公報》報導,去年夏季太湖受到藍藻的汙染,導致了大量魚蝦死亡,並引發江蘇無錫的供水危機,而過度的圍網養殖大閘蟹和其他水產類正是藍藻迅速滋長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此問題,江蘇官方採取了一系列的鐵腕治汙措施,包括大幅縮減太湖及陽澄湖圍網養殖面積。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對外經濟技術辦公室副主任杜民根表示,去年太湖水域的圍網養殖面積約為二十萬畝,其中約十六萬畝集中在靠近蘇州的東太湖水域。在爆發藍藻汙染事件後,靠近無錫的西太湖水域已開始嚴禁圍網養殖,有兩萬六千多畝的圍網已被拆除。

     杜民根進一步補充,按照計畫,東太湖十六萬畝圍網養殖面積明年將壓縮到四萬五千畝左右。

     另一方面,與太湖僅相隔一個蘇州城的陽澄湖也受到嚴格管制。蘇州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說,今年陽澄湖大閘蟹圍網養殖面積將由去年的八萬畝減少約兩萬畝,明年則可能進一步縮減至三萬畝左右。楊維龍表示,受此影響,預計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產量將由兩千噸減少到一千五百噸左右,明年產量還會再減少。

     物以稀為貴,楊維龍與杜民根都認為,隨著養殖面積的大幅縮減,大閘蟹價格自然也就會飆漲,但是具體漲幅目前還不得而知。

農作收益,不如風災補償?

  • 2008-08-07 中國時報 【李坤隆╱高雄市(大學教師)】

     最近颱風頻傳,也造成許多災害,對於農民來講真是苦不堪言;但是日前回到鄉下卻聽到另外一種說法,居然有人期待颱風之後的補償,因為如此一來,其總收益還比採收之後還好。

     這樣的說法絕對不是笑,尤其在加入WTO之後,國內的農產品除了特定的品種之外,根本是市場上的陪襯品。拿剛採收完的荔枝而言,由於玉荷包是新品種,而且成熟得比較早,所以市場上有穩定的價格;但是隨後採收的「黑葉」、「糯米」等品種,價格卻慘不忍睹,有時候甚至入不敷出,農民根本沒有採收的意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颱風肆虐,讓果園形成極大的破壞,那麼不僅農民可以節省掉採收的成本(包括人工、箱子、運費等),還有一筆不錯的補償金,兩相比較之下,誰會不願意接受補償呢?

     希望政府能夠活化農會的功能,積極輔導農民轉作,避免在颱風期間受到損害,更希望農委會能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從而提高其價格,如此一來,補償金將愈來愈不需要,那麼,農民也可以更歡樂地迎接豐收,而政府也可以將金錢花在真正的農作上。

台灣稻米崛起,此其時也

  • 2008-08-08 中國時報 【張瑜╱北市(文字工作者)】

     報載台灣今年上半年稻米外銷量多達六千多公噸,出口值達二點五億元,比去年暴增二十倍以上。對飽受能源與通膨壓力的台灣是好消息,更是為台灣稻米產業創造商機的好機會。

     自從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後,台灣農村以自耕農的小農生產為主,致稻米生產成本偏高,其售價也高於泰國、越南及美國,因此國際貿易商鮮少向台灣採購,台灣稻米只能自產自銷,在國際稻米市場上競爭力相當薄弱。

     內需市場又因國人飲食習慣漸趨西化,米食量大幅降低。為防庫存稻米過剩,政府還經常採取貼補休耕;由於稻米銷路有限,農民收入微薄,致農村人口外流,只餘老農低吟無米樂。

     如今正值國際糧荒,稻米出口大國如泰國、越南、印度、巴西、埃及等紛紛停止稻米出口,致國際稻米價格大漲;此時正是台灣稻米在國際崛起良機。

     政府應在不影響內需市場供應,國內庫存糧食安全下,鼓勵稻農與糧商接受國外訂單,為台灣稻米產業創造商機。

     目前台灣農村尚有四○%休耕地,政府應鼓勵農民復耕,以增加稻米產量。如此不但可增加農民收益,亦可讓國際間認識台灣稻米的優良品質,從而打入國際稻米市場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讓休耕地復活吧

  • 2008-08-01 中國時報 【黃萬傳】

     報載,行政院打算自今年第二期稻作開始,將原已休耕的廿二萬公頃農地來種植稻米、飼料玉米及青稞飼料等農產品。在目前油糧價格高漲之際,此一政策看似可確保糧食安全並降低養豬成本,但未來復耕過程的配套措施與可能面對的難題,則仍是影響這項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休耕地要復耕,首先便是農民要有復耕的意願。目前休耕地可獲得優厚的補助,若農民將其休耕地依政府計畫種植上述三項作物,是否每年淨收入(利潤)將高於補助金額?以農委會九十三年度統計發布的稻穀平均生產成本與收益(名目價格)為例,每年一、二期稻作每公頃總費用約為廿萬三千元,年產量為一萬一千餘公斤/公頃,各按當季產地價格計算,則每年淨收入僅有約為九千八百餘元/公頃。出力耕作收入反而短少,由此可見引不起農民參與復耕意願。

     再來要面臨的難題是休耕地原本就地力較差,且現在已種植樹木或草皮,於復耕之初,農民須將地上物加以剷除,而這些整地經費是由政府補助或是農民自付呢?因地力較差,致一、二年前政府為發展生質能源作物,已有部分休耕地加入生產,但產量很差,若休耕地種植上述三項作物,可能在這些土地須多投入更多的化學肥料與農藥,不但增加成本,也破壞生態。

     難題之三,國內農業生產向來成本較高,飼料的生產成本可能高於進口成本,業者(飼料廠、豬雞農)願意購買嗎?又利用休耕地後之玉米或青稞產量又可提高多少自給率呢?原本稻米在國內就可以自給自足,利用休耕地來種稻,必定提高稻米供給量,若為糧食安全考量,當然可以提高安全程度。然而稻米是不易久存(過期米),且國人稻米消費量正逐年下降,那麼多出來的供給是否將影響目前稻米市場運作,且增加倉儲壓力,這些都應有事先的規劃

     不論如何,筆者對復耕計畫提出下列建議:

     第一、需要審慎評估休耕地種植農作物的種類。因總體目的(糧食供給)與個體目的(農民利益)是不一致的,特別是農民參與復耕後可獲得的利益是什麼?畜牧業者購買國產飼料的意願又如何?因此,筆者建議宜將休耕地種植非糧食作物並作為生質原料(biomass),如非食用之高梁、玉米等,因為這類作物可以生產生質酒精,或混合動物排泄物、有機廢物來生產生質沼氣。

     第二、若政府執意種植上述三項作物,則須有足夠的誘因來誘發農民種植意願,最直接的方式是保証收購或補貼,但此舉有違WTO規範,因此農政單位應輔導非農企業與農民來實施契作。如國內生產飼料的廠商可以與玉米農、碾米廠與稻農契作。農政單位不妨借鏡目前企業與農民契作的成功例子,如卜蜂之與肉雞農、興農公司之與果菜農、早期食品加工廠之與洋菇農的契作等,研訂類似非農企業之獎勵投資參與條例,以鼓勵非農企業之參與投入。

     第三、休耕地原本地力欠佳,又已休耕多年,建議農政單位可將此等土地朝有機農業發展方向來規劃。原本有機作物之產量就較低,而有機農產品的售價就比非有機者高出許多,可以高售價來彌補其低產量(或許成本亦高些),由資料顯示,有機作物之淨餘皆比非有機者來得高些。

     第四、就有意投入休耕地的農民而言,農政單位可鼓勵其採用「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如斗南農會與中埔農會之模式,透過「農地銀行」一方面讓有意願的農民,尤其青年農民易於取得農地,另方面可結合零星耕地達到經營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如二百公頃)。再者,輔導農民成立合作社,並結合當地運銷商、加工廠,達成產製儲銷一貫化,降低生產成本。

     在當前油糧雙漲的大環境下,在加上考量農村復甦,休耕地復耕是有其必要性。但農政單位真的準備好復耕的配套了嗎?

     (作者為中州技術學院農業經濟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國科會農業生物計畫 成果傲人

自由時報20070914
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陳振榮在國科會補助下,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大幅降低樹木中無用的成分,提高木質部含量,對年產一百萬噸紙漿業者來說,每年可以增加十二億以上的收益。圖為改良後的桉樹隔離田。(陳振榮提供)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面對生物科技可能成為下一波明星產業,台灣到底做了什麼樣的準備?國科會表示,除了長達十年的國家型計畫外,也正努力一步步完善實驗動物等周邊配套,只要資金到位,以台灣的人才能力,與國際一搏不是問題。

國科會生物處處長張清風指出,國科會在生物方面,擁有生技製藥、基因體醫學與農業生物三個國家型計畫,每年預算約十六億左右,主要鎖定可以應用在產業上的研究進行補助;不過,除了農業方面的成果比較快看到外,其他兩者都必須靠長期的努力,特別是藥物開發往往需要資金最多、耗時最久,但是風險也最高。

他承認,台灣過去的確比較重視可以立即看到成果的研究,所以健康食品在台灣的累積也最多;至於農業因投入時間早,成果也最豐碩,包括蘭花育種、動植物疫苗開發、觀賞的螢光魚等,都是揚威國際的項目,加上很多研究都是跨領域進行,例如可以產生人類凝血因子的基因轉殖豬,或是利用魚鱗製作膠原蛋白等,也不容小覷。

基因調控樹木 紙漿業利多

甚至以國科會補助農委會林試所進行的「二氧化碳在林木蓄存型態的基因調控」研究為例,利用基因轉殖、調控技術,將樹木中無用的成分降低,提高木質部的含量,對年產一百萬噸紙漿業者來說,可以省下紙漿處理過程中使用的能源、化學藥劑,每年可以增加十二億的收益,「誰會知道木頭也可以用上基因技術?」

不過,張清風說,既然要發展生技產業,實驗用的動物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因應不同藥物、疫苗需求而培育的老鼠、兔子等。耗資十餘億的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南科分院明年可望完工,竹南基地也將興建,至於靈長類的實驗動物,目前也正在評估中。

日陸上養殖鮪魚 最快後年上市

自由時報20070521〔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
鮪魚捕撈量位居日本全國之冠的靜岡縣燒津市當地,有大學及創投企業自二○○六年起,便以產學合作方式展開黑鮪陸上養殖實驗,首批陸上養殖鮪魚最快可望於二○○九年被送進消費者的胃中。有鑑於全球鮪魚數量銳減,計畫負責人盼藉此兼顧環保以及鮪魚的穩定供給。

攜手合作進行鮪魚陸上養殖實驗的是,東海大學海洋學系的秋山信彥教授等,以及水產創投公司「WHY」。他們於去年秋天在東海大學校園內,設置帳棚狀的無窗養殖室,室內有四個直徑約五公尺的圓形水槽,其中注滿溫度控制於攝氏十七至二十一度,從海水滲透的透水層地下深處抽取無菌「地下海水」,海水始終維持圓形流動,而黑鮪的稚魚就在其中逆流游動。秋山表示,鮪魚的陸上養殖可以避免海上養殖的海洋污染或天候影響等問題,還能夠充分控制水溫、飼料等飼養環境,維持養殖情況及品質穩定。

據日本水產廳統計,日本一年所消耗的黑鮪數量約四.四萬噸,此數約佔全球黑鮪漁獲量的八成,日本因此可說是全球最大的黑鮪消費國。然而,這種炙手可熱的「海洋黑金」近年來由於毫無節制的濫捕,數量已經急速減少,國際資源管理機構「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去年十一月更決定削減含地中海在內的東大西洋鮪魚捕撈量。日本相關業者因此憂心鮪魚價格可能逐漸攀升,甚至可能消失在日本民眾的餐桌上。

秋山表示,這項養殖計畫如果進展順利,未來將興建更大的養殖槽,將黑鮪養殖到約兩公尺長,最後並希望能夠達成從魚卵開始養殖的「完全養殖目標」。

聯合國研究╱有機農業 饑荒救星

自由時報20070507〔編譯張沛元╱美聯社羅馬六日電〕
有機食物向來被視為一大利基市場和僅限富裕消費者的奢侈品,但研究人員五日在聯合國「有機農業與食物安全」會議上指出,大規模轉移改採有機農業,有助於打擊全球饑荒與改善環境。

當人類放棄使用化學肥料與殺蟲劑的傳統工業化農業,而改採有機農業時,農作物產量起初會減少多達五成;儘管減產會隨著時間撫平以及有機農業會帶來其他好處,然而減產量之大,卻使得有機農業運動的討論始終著重於非主流的有礙打擊饑荒之上。不過,丹麥研究發現,即使歐洲與北美食物出口區的五成農地在二○二○年以前改採有機農業,也不會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食物安全構成嚴重負面影響。該研究發現,有機農業導致整體食物產量下降,每一種農作物的總量會比先前預估來得更少,以及導致全球食物價格上揚,但這一切都藉由土地因有機農業獲得改善與其他好處而獲得舒緩。

丹麥「有機食物與農耕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哈爾伯格,在聯合國的「有機農業與食物安全」會議上說,有機農業能減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對進口食物的需求,是故該區若能改採有機農業,有助於改善饑荒。

報告中指出,重拾傳統務農方式的農夫,無需花錢購買昂貴的化學肥料,將有能力栽種更多樣的農作物;此外,由於有機食物的價位居高不下,有機農夫的農產品一旦取得有機認證,就能出口多餘的農產品賺取現金。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副執行長穆勒讚揚這份報告,在考慮到氣候變遷首當其衝的目標往往是窮人與弱者,穆勒說,有機農業好處多多。

負責籌辦這場會議的FAO官員夏拉巴則引述其他研究指出,有機農業已能生產出足夠餵飽目前全球人口的人均食物,還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多邊談判受挫 不利台灣

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嚴重受挫,六年來各會員國的努力無法獲致成果,經濟部常次謝發達昨(30)日表示,未來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區域整合風潮勢必加速蔓延,多邊談判受挫對台灣非常不利。
據了解,在520新政府上台後,除積極改善與中共的關係外,也希望能夠儘速對外推展FTA的談判工作,目前已經規劃10月與美國在台北舉行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FTA),洽談台美雙邊投資協定(BIA),與日本、聖文森以及南非洽簽BIA,則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謝發達與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上周率團前往日內瓦出席WTO小型部長會議,對於WTO秘書長拉米29日宣布,由於各會員國對農產品特別防衛機制(SSM)的啟動門檻立場差異過大,小型部長會議宣告失敗,杜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面臨危機。
謝發達表示,多邊談判進展不順利,對推動簽署FTA屢遭困難的台灣而言相當不利,對全球自由化的進展也是一項挫折,他強調,杜哈回合談判遭遇挫折,各國為強化其改革動能、提升國際該國國際競爭力,將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推動對外洽簽FTA,對台商對外拓展商機,造成不小壓力。
為因應杜哈回合談判的變局,經濟部未來將透過跨部會的協調與整合,投入更大的資源與努力,並且配合兩岸關係改善,積極對外洽簽FTA,目前規劃先與美國洽談BIA為優先。
此外,經濟部也將密切掌握企業界推動跨國貿易所面臨的障礙,適時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協助廠商排除相關貿易障礙。
【2008/07/31 經濟日報】

 

杜哈 為什麼談不攏
世貿組織杜哈回合談判於2001年啟動,目的是將已開發國家的市場向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開放,交換條件是發展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開放工業品和服務市場。
該回合談判了7年,原希望達成一項簡單的協議:歐盟和美國削減農業補貼和降低關稅,以交換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開放化工產品和汽車等工業品市場。
但雙方針對「特別防衛機制」的啟動門檻談不攏。中國和印度要求在食糖、棉花和大米等部分農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下加徵特殊保障關稅。美國希望只有在進口激增超過40%時,才啟動特殊保障機制;而中國和印度則希望將啟動門檻定在10%。美國不同意,認為這一條款會對全球的農民帶來傷害。
中印談判代表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為保護本國農民,給予農民巨額補貼,令他們的產品賣得更好,又強烈要求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中、印等開發中國家,為保護國內農民,實施關稅,又被美國指為貿易保護。因此在這次談判時,中印兩國聯手,抗衡美國的壓制,談判就此破裂。
【2008/07/31 聯合報】

 

特別保護機制 談判爭議焦點
圖╱經濟日報提供
富國與窮國互不相讓,美國與中、印在農產品關稅方面各持己見,世界貿易組織(WTO)逾30國代表在日內瓦磋商未能達成協議,為期九天的談判29日宣告破裂。
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i)29日說:「拐彎抹角是沒用的,這場會議已經破局。」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認為,所謂的「杜哈回合」在「可見的未來」將陷入一灘死水。
「特別保護機制」是這次談判的爭議焦點,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要求,一旦棉花、糖與稻米的進口數量突然增加10%,就有權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業者;美國則堅持進口增幅要到40%才可啟動保護機制。
參與談判的官員說,這是他們所經歷過最漫長的WTO談判。印度外交部長納特(Kamal Nath)的強硬立場特別受到矚目。中共代表也打破向來的低調沈默,帶團的商務部長陳德銘說,問題出在美國保障了既得利益後開始「漫天要價」。
談判破裂不會立即衝擊全球貿易,但可能傷害企業信心,增強貿易保護主義的聲浪。多國將加強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取代WTO式多邊協約。這也讓人懷疑像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這麼複雜的問題,全球究竟能不能取得共識。
杜哈回合自2001年年底開始談判,基本立意是讓歐美先進國削減對本國農業的補貼與農產品關稅,換取發展中國家降低對工業產品的關稅。
對於杜哈回合可以為全球增加多少貿易金額,經濟學家估計的數字從40億美元到1,000億美元不等。而以去年全球貿易總額的13.6兆美元來看,杜哈談判的失敗對市場幾乎毫無衝擊。
但就長期而言,杜哈談判破局可能衝擊WTO仲裁全球貿易糾紛的威信,甚至讓簽署雙邊貿易協定都變得更困難。
歐盟代表曼德爾森呼籲,WTO應儘快在今年秋季復談。美國貿易代表舒瓦伯說,美國依舊願意實現先前談判中給予的承諾。但分析師指出,隨著美國大選的迫近,恐怕必須等到美國新總統明年上任後,才能重啟有意義的談判。
【2008/07/31 經濟日報】

 

觀天下》猜忌的國家 失敗的杜哈
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席捲全球,高油價及糧價使許多國家喘不過氣的非常時期,日內瓦又傳來世貿談判破裂的消息,不僅使人懷疑世貿組織(WTO)的適當性,往後甚至可能出現相互競爭的裂解性區域貿易集團。
反全球化浪潮在已開發及開發中世界均方興未艾,此際誠非達成世貿協定的大好時機。根據WTO的章程,所有協定必須全體會員國一致同意始得生效。杜哈回合世貿談判7年前展開時的一項假設是,已開發國家可能願意放棄保護農業的政策,俾為窮國的農民創造更多機會;已開發國家則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中國家能對其開放工業產品及服務業的市場。美、歐、日的行進方向大致正確,雖幅度仍嫌不足。
談判破裂可能產生許多嚴重的後遺症,並導致各國無法針對如何有效因應全球暖化趨勢,以及阻止核武擴散等課題達成共識。
這次談判失敗後立即的影響是,歐盟宣布,早前與拉丁美洲香蕉出口國就降低香蕉入口關稅達成的協議失效,因為這項協議是杜哈回合協議一部分。談判破裂,歐洲就不需向拉美以至其他國家蕉農開放市場,蕉農的生計勢將受到影響。
這次談判失敗,印度及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不需放寬美國工業製品的進口 ;但印度的農民,仍要與有政府補貼的美國農民競爭市場,當然是爭不過,生活繼續受苦。
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失效。與貿易協定相同的是,替代性的氣候協定必須全體與事國家同意始得生效。WTO的153個會員國經常無法達成共識決。「國際永續發展研究所」的郝爾表示:「這將嚴重打擊多邊互信。如果我們未能消弭開發中國家的猜忌,氣候協定必不可能誕生。」
【2008/07/31 聯合報】

 

 

供過於求 緬因龍蝦大落價

緬因州的龍蝦今年大豐收,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消費者對這種高價海鮮的需求大幅下降,以致新英格蘭部分地區的龍蝦價格已跌到與火雞肉差不多。

緬因州的龍蝦零售價降至一磅不到六元,使已陷於燃油漲價困境的當地漁民進一步遭受打擊。

也有些人士指出,儘管購買龍蝦的當地居民和遊客總人數下降,但在大多數食品漲價之際龍蝦的價格下降,使他們比平時更多機會享用這種海鮮。花了一百多元汽油費、帶著全家從印第安納州駕車到緬因州波特蘭度假的凱亭娜.魏特爾,花錢時精打細算,但她表示絕不會吝惜花錢吃這種緬因州最馳名的海鮮。她說:「我會買龍蝦,但如果價格不是這麼便宜,我不會買這麼多。」

分析師指出,新英格蘭以外地區的龍蝦愛好者可能享受不到龍蝦降價的好處,因為緬因州夏季捕獲的主要是軟殼龍蝦,非常脆弱,不能長途運輸。

緬因州是美國最大龍蝦產地,去年該州漁民捕撈6300萬磅龍蝦,占美國龍蝦捕撈總量的80%,價值2億8000萬元。龍蝦一年四季的售價高低不一,冬季和春季的售價最高,夏季售價較低,因為緬因州的漁民此時大量捕撈龍蝦。

緬因州的零售商表示,今夏每磅龍蝦售價大約比去年下降一元,很不尋常。導致龍蝦降價的原因之一是產量高導致供給增加,但主要原因是需求下降,這可能是因為今夏到緬因州度假的家庭減少。緬因州收費公路管理局的資料顯示,今年緬因州收費公路的交通量比去年下降至少2%。

體積較小的軟殼龍蝦的零售價為每磅5.99元,較大的硬殼龍蝦的肉較多,售價也稍貴。這種價格和熟食店賣的切片火雞差不多,略低於蜜汁火腿。

【2008/07/31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