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擴大蘭園規模 再提升競爭力

中國時報 2007.05.02 

本報訊

    簡維佐:我從代工開始栽培蘭花已有27年,台灣的優勢育種 能力是世界第一:例如蝴蝶蘭不僅受到歐洲消費者的歡迎、現也外銷美國,去年蘭花外銷更成長32%,在此要特別感謝蘇縣長舉辦 國際蘭展,如果能持續舉辦一定更能穩定客源。

    縣長常問我有多少訂單,我覺得重點是「能交多少貨」,蘭花培育 時間長,接單到交貨要2到3年。因為時間長、 資金需求大,要打出品牌,就必須到當地生產或與當地業者接力 生產才行。但到國外設廠又要大量 資金,想要接更多訂單,就必須提高資金,對業者來說負擔很大。

    業者貸款遇到的問題,在此我也一併反映:若業者在園區承租,雖然比較 便宜,但因為土地不是自己的,不利於向銀行 貸款;可是在外面購地建廠房卻可以貸到比較高的成數。小蘭園在兼顧質量生產外、還要維持穩定經營很不容易,如何將蘭園規模加以輔導擴大以 提升競爭力,才是當務之急。

    林良懋:農業很少有供不應求的產品,但近年台灣蘭花 產業,尤其是蝴蝶蘭,有些訂單甚至接到2010年。蘭花產業屬於資本利用型產業,農業若不從 金融面改善,規模就很難提升。荷蘭為因應歐洲 市場對蘭花的需求,政府打算介入產業幫助蘭農;在台灣也準備擴大產能之際,但面對到諸多尚未調整的產業策略,更需要農委會協助。

    國際競爭注重生產效益,所以產能精確化是很重要的。園藝是 時尚產業,必須與時俱進、日新月異,怎麼建構法令規範,還有待探討。

    尤其是農業建築的相關法規,在荷蘭政府與銀行是鼓勵溫室規模越大越好,反觀台灣,目前的法令反而是對大規模的限制較多。

    劉青山:過去我父親是種植高山茶,但高山茶不斷開發土地,品質卻不能標準化,很難成為國際規格 商品。後來我有機會參觀台糖,第一眼看到蝴蝶蘭就愛上了,我想連我這個外行人,都能感受它的 價值,那它必定有極高的經濟效益!便決心投入蘭業。

    園區進駐業者都不錯成績,但小農沒有 能力接單,只能和別人併櫃,賣給別人再轉外銷。不解決小農生產和銷售的困難,就不算正視問題,蘭花產業是高資金投入、低周轉率的行業,應該更仔細評估競爭力在哪裡。

    今天農民只有硬體能借到錢,其他苗種、專利、行銷、品牌,都要農民自己籌措,非常辛苦。農業不是硬體, 金融單位要怎麼評鑑產品的未來性,怎麼介入幫忙,都要用更公平、公開的機制來衡量,否則小農永遠感受不到政府的支持。蘭花是旗艦農業,不能老停留在傳統法令觀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