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國科會農業生物計畫 成果傲人

自由時報20070914
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陳振榮在國科會補助下,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大幅降低樹木中無用的成分,提高木質部含量,對年產一百萬噸紙漿業者來說,每年可以增加十二億以上的收益。圖為改良後的桉樹隔離田。(陳振榮提供)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面對生物科技可能成為下一波明星產業,台灣到底做了什麼樣的準備?國科會表示,除了長達十年的國家型計畫外,也正努力一步步完善實驗動物等周邊配套,只要資金到位,以台灣的人才能力,與國際一搏不是問題。

國科會生物處處長張清風指出,國科會在生物方面,擁有生技製藥、基因體醫學與農業生物三個國家型計畫,每年預算約十六億左右,主要鎖定可以應用在產業上的研究進行補助;不過,除了農業方面的成果比較快看到外,其他兩者都必須靠長期的努力,特別是藥物開發往往需要資金最多、耗時最久,但是風險也最高。

他承認,台灣過去的確比較重視可以立即看到成果的研究,所以健康食品在台灣的累積也最多;至於農業因投入時間早,成果也最豐碩,包括蘭花育種、動植物疫苗開發、觀賞的螢光魚等,都是揚威國際的項目,加上很多研究都是跨領域進行,例如可以產生人類凝血因子的基因轉殖豬,或是利用魚鱗製作膠原蛋白等,也不容小覷。

基因調控樹木 紙漿業利多

甚至以國科會補助農委會林試所進行的「二氧化碳在林木蓄存型態的基因調控」研究為例,利用基因轉殖、調控技術,將樹木中無用的成分降低,提高木質部的含量,對年產一百萬噸紙漿業者來說,可以省下紙漿處理過程中使用的能源、化學藥劑,每年可以增加十二億的收益,「誰會知道木頭也可以用上基因技術?」

不過,張清風說,既然要發展生技產業,實驗用的動物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因應不同藥物、疫苗需求而培育的老鼠、兔子等。耗資十餘億的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南科分院明年可望完工,竹南基地也將興建,至於靈長類的實驗動物,目前也正在評估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