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農家所得破百萬 不是夢!

中國時報 2008.05.11  李武忠、陳郁蕙

     馬蕭於總統大選時曾端出四年內讓農家所得突破百萬元的牛肉,而內定的農委會主委再次提出相同的願景。然而根據二○○五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農家所得平均為八十七萬二六七七元,其中農業所得僅十七萬元,占農家所得的二四.五七%;反觀非農業所得卻占了七五.四三%,顯然農業所得並非一般農家所得的主要來源,農民必須仰賴非農業所得的挹注才能養家活口,因此想要達到農家所得突破百萬的目標,除了冀望台灣整體景氣復甦,帶動非農業所得部分成長外,如何透過政策、科技、法規、人才及產業結構等調整,以嶄新的思維與作法,讓台灣農業充滿朝氣、農村繁榮富裕、農民生活有尊嚴,絕對是高難度的挑戰。

     分析二○○五年全國農業普查資料可以看出,目前每一農家平均可耕地面積僅○.七二公頃(較二○○○年減少○.○七公頃),與國外大規模經營相較,確實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特別是為配合加入WTO後稻米進口,推行休耕政策以使稻米產業供需平衡,政策實施至今,國內休耕面積不斷成長,稻作休耕戶數更占了稻作栽培家數的三成,休耕面積已經高達廿三萬公頃,就土地資源利用而言是一種浪費。經營農耕業的農家,占全國農家戶數比例最高(九二.三七%),在各別農耕農家經營項目中,除了食用菇菌栽培業(只占農家總數的○.一三%)平均每戶收入達一五八萬元外,其他均低於百萬目標,尤其是屬於農業經營主體的稻作栽培業(占農家總數的四三.三一%),平均每戶收入僅八萬八千元,果樹種植業(占農家總數的二三.三九%)平均每戶收入為二十一萬六千多元,其他如花卉栽培業(平均每戶收入達七十二萬五千多元)與甘蔗栽培業(平均每戶收入達三十八萬五千多元)雖然收入較高,但僅占農家總數的○.八六%與○.三六%。前述的資料分析點出了,如何提高稻作與果樹種植之農家所得可能成為農家所得可否邁入百萬門檻的關鍵。

     從整體角度來看,政府必須順應國際消費趨勢,積極調整國內農業產業結構,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推動,讓生產效率差、繼續從事耕作意願低的農民,交出土地經營權,讓有效率的經營者能擴大經營規模(可參考斗南農會的作法),增加營收。在提高稻農收入方面,即使提高現行保證價格對所得提升的幅度有限,卻可能大幅增加我國AMS水準,亦悖離目前新回合農業談判的趨勢;反觀直接給付措施措施可以提高農家所得,符合WTO規範,並做為改善經營結構之誘因故較為可行。

     此外,面對國際糧價上漲,國內部分糧食自給率不足的情況,鼓勵休耕農地復耕亦是重要的施政方向。為了鼓勵復耕,除了應調降休耕補貼金額,有效降低農民休耕意願外,亦應端出其他的獎勵措施,鼓勵農民種植對進口依賴較深的作物,讓農家所得有長足成長。

     另外,對於果樹農的收入,隨著種植種類不同而有極大的差距,目前台灣所生產的許多果品如黑鑽石蓮霧、金煌芒果、金鑽鳳梨、巨峰葡萄、牛奶芭樂、玉荷包荔枝、香蕉、網狀哈蜜瓜、上將梨等在國際間已經獲得極佳的評價,而這些果品售價也高出一般同類產品甚多,未來若能持續在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衛生安全認證、運輸及倉儲技術改良投入更多精力,並讓這些優質產品的生產能達到一定規模,進而成為台灣水果的主體,才有機會改善果農的所得。另國內食用菇菌之栽培雖已達百萬所得門檻,但目前主要栽種種類為香菇、木耳、草菇、金針菇等,至於冬蟲夏草、巴西洋菇、牛樟芝、杏鮑菇、秀珍菇等更高價值的種類,在商業化生產上仍有些技術尚待克服,由於進入障礙高(初期投入資金大、技術層次高、風險大),需要政府政策性的輔導

     百萬所得是台灣農家長期以來的期盼,千頭萬緒,整個農業部門必須上緊發條,透過產官學研一起努力,才可能讓美夢成真。

     (作者李武忠為大學兼任教師,陳郁惠為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