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農民的肥料之怒

中國時報 2008.06.11  李武忠、陳郁蕙

     這些日子以來,肥料調漲竟然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後續發展似乎已經從單純的解決農民困境,轉為對馬團隊施政能力的質疑。也因此在思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平息農民怒火,恐怕不是單憑任何農業經濟模型或經濟分析可以得到解答。

     新政府上台後隨即宣布肥料價格全面調漲,時機緊跟在國內油價大幅調漲之後,各類民生物資價格普遍上漲,人民荷包縮水。在生活大感吃不消之際,由於相關農產品價格並未能充分反映生產成本上漲,加上中南部連日豪雨,對部份地區葉菜類造成嚴重損毀,農民損失慘重,儘管政府在宣布提高化肥售價的同時也給予七○%補貼,農民只需負擔三○%,但對農民而言仍如雪上加霜,農民不滿情緒在瞬間爆發。

     在相對配套措施上,政府宣布調高價差部分七○%由政府補助,三○%由農民自行負擔。而根據報載,此一分擔比率係因為國內農民使用化學肥料過多,超出國外使用量的三○%,對農地生產力有不良影響,農委會因此希望透過由農民負擔三○%方式,來鼓勵農民主動降低平常化肥的使用量。

     此種考量固然符合政策推動時所強調需要外在的「壓力」與內在的「動能」相互為用,但在考量穩定民生物價與產銷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長期以來台灣產品價格並未充分反映成本,農民辛苦工作所得報酬原本已明顯偏低。再加上油價、肥料、農藥等費用不斷升高,目前台灣農家平均農業所得僅十七萬元之水準,根本無法養家餬口。因此基於現實及避免浮濫使用肥料考量,現階段該三○%自行負擔部分應可再給予降低到十至十五%,以減輕農民負擔,至於所減少之十至十五%則可要求台肥配合國家政策,由其盈餘部分來吸收。

     其實,在國外肥料價格高出台灣甚多,為何未見當地農民強力抗爭?關鍵就在於農產品價格、政府保護、農民組織功能之發揮與相關研發。以日本為例,儘管日本的肥料、農藥、農機燃料、飼料價格等均較鄰國為高,但因日本農產品售價亦相對較高。像日本宮崎縣生產的芒果「太陽之子」,在台販售兩顆要價五六八八元。如此高價自然使得農業生產所得增加。二○○五年日本農民平均年收入達五○二萬日圓,其中農業所得為一二三.五萬日圓、年金三四三.一萬日圓,明顯較台灣高,農民生活得以維持穩定。

     至於日本農產品可以賣得高價的原因包括:日本國產農產品衛生安全管控佳,農民普遍遵守安全用藥,使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此外,由於日本農業團體在國會擁有強大影響力,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農業保護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保護措施主要體現於關稅與補貼,後者固然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但是以九十九%的非農業產業來支撐一%農業仍然可行。

     日本農協功能發揮,亦對農業生產有所助益,從生產資材採購到農產品銷售、價格談判以及國家優惠農民政策的具體操作都由農協來完成(台灣各農會與協會亦可扮演類似角色)。鑑於化學肥料使用過量不僅提高生產成本,也會破壞農地生產力,日本政府在十年前即透過科研,研發節約化肥生產技術與替代產品,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質肥料、緩效性肥料及省力化肥料,大幅降低農民對化肥的依賴。

     在台灣由於各地農業生產環境產業發展重點不同,中央政府應降低主導角色,增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權責,使各縣市可依對環境貢獻度與發展需要執行相關決策。任何一項事涉人民權益政策的推動,事先應經過詳細的沙盤推演,擬妥各項因應計畫與配套措施,並與民意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後再伺機推出,才能使反彈聲浪儘快平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實現農民收入達百萬的目標,除了要先度過眼前肥料紛爭與接下來可能面對之風災考驗外,亦須拿出改革的魄力與決心,更要有新的思惟。

     (李武忠為農業經濟兼任教授,陳郁蕙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