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我們生、對岸養 鱉蛋年創20億產值

養殖池內的母鱉進到產房後,會在沙堆挖坑生蛋,這小小的鱉蛋,曾創下一顆八十九元的天價。
記者翁禎霞╱攝影

清早一名工人正在甲魚產房的沙坑裡挖蛋,趕著送去保溫,三天後搭機「登陸」;很難想像,小小的甲魚蛋不但動用陸海空千里運送,還開創兩岸垂直分工模式,台灣成了大陸甲魚的「最大產婆」,一年創造近廿億產值。

「我們當『生』母,對岸當『養』母」,屏東縣里港鄉林姓養殖業者說:「這可是業者用血汗與對岸磨出來的合作模式。」高屏地區是俗稱「鱉」的甲魚最大生產地,約有三百戶投入養殖。

屏東里港、九如一帶有豐富地下水,養鱉已有相當歷史。早在廿年前,有業者把甲魚、甲魚蛋直接銷往大陸,當時「大小三通都沒有,只能走私」,業者什麼保障也沒有;但當時鱉蛋曾賣到一顆八十九元天價,養殖業者說:「抽根菸的時間,就賺進數十萬元。」

這種情形一直到大陸搶養業者發現,大陸因為溫差大、水質沒有台灣好,鱉蛋孵化的成本至少高過台灣三倍,「養不起鱉蛋」,兩岸業者經多年磨合,才找到「我生、你養」的分工模式。

每隻母鱉一年約產一百五十顆蛋,清晨五、六點,就會有工人到產房裡挖蛋,再把「新生兒」連同沙堆包好,送往恆溫控制在卅二度的「新生兒房」保溫三天,等鱉蛋受精狀況穩定,再把蛋裝箱送到對岸。

過程真可說是海陸空千里接力,業者說,今年起,甲魚蛋正式報關改走小三通,蛋蛋得先搭飛機到金門,再搭船到對岸莆田,然後經陸運到杭州一帶,不用三天就可送到大陸養殖業者手上。

業界評估,每年至少有五億顆的甲魚蛋成功登陸,平均每粒四元,約為台灣製造近廿億產值。

【2008/07/23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