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稻米品種》台灣稻種 破拉美糧荒預言

【聯合報╱本報記者程嘉文】

根據民國96年的統計,台灣地區的稻米栽培總面積是26萬公頃,這比起民國75年的53.7萬公頃,足足少了一半以上。不過由於休耕的多是生產力較差的土地,因此產量是從249萬噸降到136萬噸,降幅不到50%。

日本天皇是稻米專家,他在皇宮內自己種田。 法新社
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帶來華南地區的稻種,都屬於秈稻。日本人據台後,由於吃不慣較硬的秈米,開始引進日本本地的米。1921年起,總督府農事試驗所與台北帝大的稻米專家磯永吉、鈴田嚴等人,利用陽明山竹子湖地勢較高、氣候類似日本九州的特性,引入日本的「中村」品種種植。

1926年4月23日,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將這種米命名為「蓬萊米」,而原本來自大陸的稻種則被稱為「在來米」:「在來」是日語「原先既有」之意。

此後蓬萊米的栽種面積逐步擴大:一方面是殖民政府以半強制方式要求農民轉作;另方面蓬萊米可以回銷日本,價格優於日本人不吃的在來米。

其中一九三六年選育的「台中六十五號」蓬萊米,由於產量與氣候適應性良好,成為早年最重要的稻種。

台灣光復之後,鑑於蓬萊米的高經濟性,政府鼓勵農民轉作,同時也對傳統的秈稻進行改良。1949年,台中農改場的余慶東、林克明等人選育出全球第一個雜交育成的半矮性品種「台中在來一號」,具有稻株較短小、不易倒伏、耐肥性佳等特性。

1961年,農復會技正張德慈到位於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任職,首先將「台中在來一號」引進印度種植,立刻使得當地的水稻產量突飛猛進。隨後他又以東南亞水稻品種與台灣在來種雜交,培養出更成功的IR-8品種,在東南亞與拉丁美洲國家,創下產量是原先三倍的紀錄!

新品種水稻不但解決了1960年代後期當地的糧荒,也消弭了當時學界預測1972至1973年間會發生的世界糧食危機。

因此60年代的「綠色革命」,其實中華民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今IRRI的國際稻米基因庫當中,仍有七成稻種含有台中在來一號的血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