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基改產品背後的貿易紛爭

中國時報 2008.04.11 
杜宇

     國內目前除了IT產業外,生技被視為是下一波兆元產業,為此政府不僅加大投資力度,在法規上也大幅鬆綁,希望能成為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引擎。生物科技發展固然為人類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卻也給動植物建康、食品衛生與生態環境帶來新的挑戰。近年來基改產品市場雖不斷擴展但造成的國際貿易爭端也持續擴大,台灣基改產品既然需要仰賴國際市場,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對於基改產品在貿易上所可能產生的爭端與解決方案,自應積極掌握,才能防範於未然。

     自一九九四年第一例延熟基改蕃茄(FLAVR SAVR)被批准商品化以來,基改農產品如蕃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也陸續進入市場。據估計到二○一○年全球基改產品市場總收入將達三兆美元,其中僅基改產品的種子收入即可達三百億美元,屆時全球基改作物的種植面積將突破一.二億公頃,為解決日益嚴重的糧荒帶來曙光。由於各國基改技術發展的不平衡,人民對基改產品的接受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致引發貿易上的爭議,其中又以美國與歐盟各代表開放與保守陣營,針對該項貿易爭端所作的策略攻防。

     美國無論在生技研究水準、投資強度、產業化程度及市場占有率等均絕對領先,也是全球基改作物最大的出口國,出口額達一二○億美元,目前美國幾乎壟斷基改種子市場。因此美國在基改產品貿易政策上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主張將基改產品和傳統農產品等同看待;歐盟向來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地,然而受到狂牛病、口蹄疫等影響,歐盟對進口食品安全把關更為嚴格,民眾對基改產品接受度較保守。基於預防原則,政府對進口基改產品採嚴格的審批制度。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要求在其市場銷售的含有基改成分的產品要加貼標籤,提醒消費者可能存在的風險;一九九八年暫停批准新的基改產品;二○○二年要求凡含有一%以上基改DNA或蛋白質的產品都必須取得許可和標籤。

     鑑於歐盟對進口基改產品的管制措施,導致美國農民每年損失達三億美元,並影響到基改公司的營運,美國乃以違反世貿組織(WTO)的SPS(食品衛生及動植物檢疫)、TBT(技術性貿易障礙)等相關協議為理由,向WTO提出申訴。儘管歐盟以對基改食品的限制,不是基於反對生物技術的立場而是出於維護食品安全考量予以反駁,但為避免貿易爭議擴大,歐盟於二○○三年七月通過新的基改產品條例,取消對基改產品貿易的禁令,但要求基改成分超過○.九%的產品,都要清楚標明「本產品產自基改生物體」並實施可追溯性。唯美國仍未撤銷其在WTO內對歐盟行為的申訴。二○○六年二月,WTO貿易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作出初步裁決,認定歐盟對基改食品的「暫停」審批作法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定,畢竟審慎不能做為拖延的正當理由,同年十一月WTO也作出同樣的裁決,歐盟也未再上訴。

     美國與歐盟在基改產品貿易上的激烈爭議,表面上爭論的焦點是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但背後還是龐大的經濟利益衝突所引發。畢竟握有基改技術的一方,將能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不過歐盟雖大力抵制基改產品,但是對該項技術的研發卻從未停止過,一旦基改技術成熟,生產達一定規模時,其立場是否轉變值得觀察。因此台灣未來在針對國際議題作結盟時應避免過度一廂情願甚至誤判。

     全球農產品貿易正走向提高附加價值和高科技產品方向發展,這正符合台灣農業未來發展趨勢。在看到生物技術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不要輕忽其潛在或已經證實的風險。眼見未來基改產品爭端依舊不息,台灣有必要蒐集先進國家對基改產品檢驗技術及設備,並熟悉國際相關規範的運用,才能真正為台灣帶來另一個利基。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成員)

沒有留言: